非遗文化看甘肃(21)|河湟文化滋养兰州红古刺绣 党仁芳巧手绣出美好新生活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雪浪起峡谷,湟水绕平塬,百里红古川,却似小江南。”位于兰州西南部的小城红古,孕育了璀璨的河湟文化。这方水土为刺绣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养分,也让红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刺绣技艺。
红古刺绣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党仁芳居家劳作时,凭借用一双巧手绣出好看的工艺品,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仁芳说,她从小就爱针线活,长大一些,家人总是给她说,姑娘一定要心灵手巧,到结婚的时候比的都是嫁妆,谁家绣品好,谁家更有面子,也就是摆嫁妆的环节,体现着一家人的涵养。
枕头、被套、遮盖布,鞋垫都是考验刺绣功夫的时候,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这些活更是得心应手,也更能将家里布置得整洁有序。

从民俗出发,到热爱追随。党仁芳用自己的巧手绣出了美丽花朵,也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绣娘。
而她的家乡红古,也是非常热爱刺绣的地方。
明末清初,红古刺绣就已经是地方民间传统工艺了。解放初期乃至上世纪末,红古刺绣一直是红古婚庆礼仪方面相当关键的一项。民间摆嫁妆,主要就是显示姑娘家的刺绣手艺。

红古刺绣是甘肃省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主要面料为绸、锻、绢、纱等。工艺讲究、施针严谨、掺色柔和、片线光亮、虚实得体。绣者依据世代相传的审美意向、表现手法,把具有指向性意义的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加工,并赋予特定的内涵。

在表现形式上,红古刺绣追求和谐对称,注重守恒中的变化,丝绒色彩搭配和谐,以素净为基调。绣品底子以白、蓝、青等素净的绸布为主,针法质朴、细腻。绣品的种类分欣赏品和日用品等几大类。

党仁芳说,其实红古绣品很多兰州人的家里有用过,特别是以前盖电视的布,桌布等就是特别典型的红古刺绣,绣品底色白静一尘不染,花色样式素雅,放在家里遮挡尘土,更显房间清爽。

“绣花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西北人家都朴实无华,就像我们的绣品一样简简单单,却寓意美好,我特别喜欢干这个活。”党仁芳解释自己爱刺绣的原因是爱生活。
事实上,刺绣还与很多艺术相通,在一针一线中历练了巧手,遇到其他艺术门类中也能游刃有余。如今党仁芳不仅做刺绣,还制作玩偶、绢花,用一双巧手美化了生活。

- 2025-05-01【重走长征路】老摄影家采风团走进江西
- 2025-05-01“五一”特刊·致敬工匠丨“机车心脏医师”潘春望:毫厘之间护航钢铁动脉
- 2025-05-01“五一”特刊·致敬工匠丨“文科镍匠”柴国梁 三十年只为做优“中国镍”
- 2025-05-01“五一”特刊·致敬工匠丨记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陇原最美退役军人”宋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