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劳模先锋·奋斗者说”系列访谈|张小燕:以爱为犁的希望耕耘者
编者按:劳动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网甘肃频道联合甘肃省总工会特别推出“劳模先锋·奋斗者说”系列访谈,聆听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奏响的时代强音,感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乡间田野,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曾是教师,也是一名创业者,更是一位用十年光阴守护留守儿童与困难老人的社会工作者。从自筹资金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到运营全县首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从一个人点燃希望火种,到链接全国公益资源惠及数千弱势群体,张小燕用“社工+母亲”的双重视角,在西北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创新答卷。本期【新华访谈】走进这位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精神世界,解码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社会服务的破局之道。
嘉宾:张小燕 (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未来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新华网:您从教师转型为全职社工的转折点是什么?

张小燕:我曾是一名教师,在基层教育岗位工作了7年。后来因家庭因素一直外出,孩子由他的爷爷奶奶照顾,当看到身边许多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因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出现各种问题,而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情况,内心充满内疚。再加上自己有当过老师的经历,于是我想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弥补他们缺失的关爱,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于是我在2016年创办了六坝镇留守儿童之家,这也成为我从教师转型为全职社工的转折点。
新华网:“留守儿童之家”创办初期遭遇的困境是什么?

张小燕:创办初期,最大的难处是认知困境,是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留守儿童只是生活和学习上需要帮助,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心理情感、安全教育等方面也迫切需要专业关爱。此外,部分家长对“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也存在误解,觉得把孩子送来只是有人看管就行,不理解我们对孩子全面关护与管理的理念。
新华网: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如何平衡“邻里互助”与“专业服务”的关系?

张小燕: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邻里之间关系密切,互助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时,首先要尊重这种邻里互助的传统,它是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比如,我们会鼓励邻里之间继续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等日常事务。同时,我们发挥专业服务的优势,比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等,这些是邻里互助难以做到的。我们还通过组织活动,增进邻里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了解,以专业服务带动邻里互助,以邻里互助补充专业服务,通过合作实现邻里互助与专业服务的有机融合,更好地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引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新华网:县域社工机构普遍面临专业人才流失问题,“未来星”如何通过“公益导师制”培养本地化服务队伍?急需突破的能力瓶颈是什么?

张小燕:目前大多数县域社会组织都存在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我们也不例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选拔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公益导师,与当地有意愿从事社工服务的人员建立师徒关系。导师言传身教,在实践中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员了解当地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目前,急需突破的能力瓶颈主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深化;应对更复杂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升,还有资源整合能力,需要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来支持服务开展;另外就是创新能力,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新华网:对于想投身公益事业的年轻人,您会建议他们从哪些维度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张小燕:首先,要看价值观是否契合,是否真心认同公益事业的理念、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其次思考自己投身公益的动机是否纯粹,是出于真心想帮助他人、改善社会,还是出于其他功利性目的。纯粹的动机能让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坚守公益初心。再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不同的人建立关系,包括孩子、家长、志愿者等。最后,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公益工作中资源有限,有时可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的情况,所以年轻人需要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能长期坚持投入,不轻易放弃。(完)
- 2025-04-28【甘快看】璀璨夜景+特色美食 在古老驿站邂逅绝美“陇上江南”
- 2025-04-29【甘快看】时光相册丨看,“咱们工人有力量”
- 2025-04-29【甘快看】跳起摸高拼事业 满弓紧弦开新局
- 2025-04-29【甘快看】甘肃庆阳数字经济产业“竞速成链”:算力规模年底有望破10万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