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南志标教授邀请,刘满强从南京来到兰州,全职加入兰州大学,成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教授。
提及入职兰州大学以来的感受,刘满强感慨道:“舒适的住房条件、优厚的薪资待遇、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成长发展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指导,兰大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三十年深耕,土壤科研结硕果
1994年,刚步入大学校园就读于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的刘满强与“土”正式结缘。
起初,刘满强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因为刚入学对专业的了解比较片面,认为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是改良化肥产品。”刘满强笑着说。
彼时,正值全社会普遍重视经济发展的时期,人们普遍倾向于使用化肥和农药追求高产,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到了90年代末,国家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逐渐加深了解国家政策背景和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刘满强认识到只有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生产出健康的农牧产品。
对土壤学科认知的转变,坚定了他研究土壤生态学的决心。“气候变化、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都与土壤有关。”他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学与土壤学的交叉领域,即土壤生态学。
他将生态学的知识融入土壤学的研究当中,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并探索如何将其与土壤健康和气候变化问题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隐藏在地下的土壤生物多样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土壤健康,还能应对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刘满强说。
“做土壤生态研究,大自然是最好的实验室,‘闭门造车’是绝对不可行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出野外。”
在野外开展实验,不仅要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更为关键的是还得面对天气不确定性对实验预期带来的影响。刘满强回忆道:“有一次做项目,结果突然来了台风,连下了两天的雨,野外试验田全部被淹,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很是难受。大田实验本来周期就很长,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重新来过。”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艰苦长跑。在这场科研长跑中,蕴含营养的土壤为刘满强提供了许多非常具有价值的课题。
西北是科研沃土,也是心之所向
2003年,刘满强在德国吉森大学土壤生态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时,与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的一位老师经常交流,他与兰大的缘分的种子在此便已种下。
2013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国桢团队主持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草地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由于兰州大学此前主要专注于地表之上的植被生态研究,而刘满强专注于看不见的地下部土壤生态世界,杜国桢便邀请他加入合作。此后2013年到2015年的每个暑假刘满强都会来甘肃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直到2023年,刘满强全职加入兰州大学,扎根西北。
别人眼里或许有些寂寥的西北,对刘满强来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科研沃土,他认为这里是研究生态学的理想之地。“西部地区的潜力并不逊色于东部,对科研人员来讲,长远的发展前景更为重要。”
促使刘满强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来到西部,除了这里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外,还因为兰州大学彰显出的吸引人才的诚意。
“兰州大学有我国目前唯一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还有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可以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与国内外优秀同行合作交流平台。”
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
一头是土壤生态,一头是三尺讲台。刘满强在土壤生态和教学讲台之间不懈努力,将他从土壤中获取的知识、养分和智慧全力传授给学生。在他看来,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同样重要,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并最终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
他认为,带学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开放活跃的思路也会给他带来很多启发。
“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凭借集体的智慧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对知识与科研的共同追求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博士生邹浩说道。
在刘满强的带领下,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在土壤生态研究这条路上越走越稳。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大家一起创造‘生态感’的过程。”
“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土壤动物研究的实验室,即土壤动物生态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的筹备和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的目标是在西部地区建立一个实验室,使其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了解并挖掘极端环境下的土壤动物多样性资源,填补国内外的研究空白。”谈及规划,刘满强信心满满。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田间地头的风雨坚守,到国际顶刊的学术突破;从青涩学子的迷茫探索,到资深学者的笃定深耕,刘满强用三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将坚定如初—的在热爱的土壤生态领域耕耘不辍,继续当一位接地气的‘土学者’。”刘满强说。
本期陇人相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沈文刚 通讯员 袁静 谢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