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丨酒泉金塔:生态项目绿色开发 向沙漠戈壁要效益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刘姗
酒泉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境内以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全长近160公里,荒漠化面积181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4%。自然环境上的戈壁沙漠,如何转化成发展上的动能,酒泉金塔在项目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向戈壁沙漠要效益。
4月26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强信心 看发展—2025年经济工作专题报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酒泉金塔,看戈壁大漠开出“电力之花”。

在金塔县茫茫戈壁中,新能源“绿洲”拔地而起,大漠戈壁正加速变身绿电“蓝海”。
位于金塔县白水泉光电产业园的金塔中光太阳能“光热+光伏”试点项目,属2022年5月国家下达的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由金塔中光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2.3万亩,总装机规模70万千瓦,采用“光热+”配置模式,包括光热10万千瓦,光伏60万千瓦。
其中光热部分采用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光热发电技术,配置9小时熔盐储能系统。
项目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至目前,光热及光伏部分已全部建成,6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于2025年3月26日金塔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后全容量并网,10万千瓦光热部分带电调试及化盐工作完成20%,正在进行剩余调试及化盐工作结束后实现全容量并网。
项目建成并网后,可实现年均发电量13.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8.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1万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

金塔镇营泉村位于沙漠腹地,将沙漠的自然劣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沙漠观光旅游农业成为当地选择的发展之路。
营泉村沙漠生态农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分三期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400座,配套建设5000吨冷链仓库和农产品分选包装车间。
生态园坚持以系统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景区化的理念打造园区,目前,已完成一期既定建设内容,累计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60座,全部种植了人参果、羊肚菌、普罗旺斯西红柿等高端水果食材;建成14连跨钢架拱棚50亩,试验示范种植西甜瓜新品种400余种,同时配套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沙漠主题公园、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凉亭栈道等附属设施。

2024年,该园区先后成功举办了金塔县“家乡美·家乡味·家乡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暨金塔镇营泉沙漠生态农业园开园仪式、金塔县国家级区域性西甜瓜良种繁育基地暨全国强村富民兴县先行示范县建设系列活动、借助中国农科院及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团队技术力量,集中开展“番茄基质栽培、西瓜节水沙培、鱼菜共生循环及水肥一体化智控”等沙漠农业新课题研究,实现光、热、水、肥、土壤、农业废弃物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同时,充分利用棚间空地和沙丘种植露地西瓜,规划建设沙漠体验区、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沙漠露营区等功能服务区,大力培育休闲采摘、大漠烧烤、沙疗康养、沙漠越野等多元业态,着力打造集产学研旅一体化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2024年,该园区成功创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建成后,棚均年收入可达6万元,带动周边群众100人以上就近务工,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事实上,金塔县治沙、用沙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金塔人民就开始代代接力,防沙治沙。1978年,得益于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金塔县加大治理力度,根据县域实际情况,梳理出45个风沙口,这些风沙口以沙化严重、影响耕地、在村庄边缘为共同特性,其中金塔五星、古城旧寺墩、鼎新夹墩湾、鸳鸯池解放村等为18个重点风沙口。

70余年来,随着从未间断的防沙治沙“接力赛”,金塔县境内一点点“绿进沙退”,特别是解放村水库进沙量逐年减少,水库库容量不断增大,有效减轻了漫漫黄沙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2024年,仅金塔县自然资源局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治沙项目就达1万亩,各乡镇组织群众又自发压沙3000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截至2024年年底,18个重点风沙口已有16个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林地面积达158.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7%,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0多年保持了“双缩减”。
- 2025-04-26【甘快看】强信心 看发展丨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就有13粒来自临泽
- 2025-04-24强信心 看发展丨民勤东坝镇:科技赋能人参果产业 乡村振兴的“甜蜜密码”
- 2025-04-26强信心 看发展丨张掖民乐马铃薯育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新增产能 推动产业链发展
- 2025-04-26强信心 看发展丨张掖市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新材料与能源化工领域迎来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