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甘快看】“长子”以何“向新”——兰州石化以数智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4-25 22:5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徐雪萍 刘炜

  4月24日,兰州石化生产运行部副部长李昌伟站在总调度室的大屏前,轻触鼠标,公司原料进厂、产品出库、公用工程平衡、三剂消耗等信息跃然屏幕之上。通过这些数据,他的心里对当天的生产运行情况便有了谱儿。

  此时此刻,企业的数据洪流与黄河波涛交相辉映,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是激发生产力的美妙音符,驱动着传统炼化向智慧创造跨越。

  作为“一五”期间建设的传统能源老企业,兰州石化在奔涌而来的数字化大潮中,勇当“先行者”,围绕“业务发展、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三大主线,深入研究数字赋能场景,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数智基因”。

  榆林公司仪表维护人员通过智能电网系统发现并处理故障,预警时效可提升至15分钟以内。徐雪萍 摄

  挺立潮头,重塑“新”格局

  今年一开年,兰州石化作为中国石油大集中ERP首批上线单位,开启合同管理、新一代科技管理、资源共享平台、云梦泽电子采购、昆仑MES等11套外围系统的运行。

  大集中ERP系统,是筑牢“数智中国石油”基石的基础性工作,兰州石化则是先驱者。

  “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价值流的‘四流合一’,可以实现多维度数据无缝对接,打通经营管理全业务链,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效能、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兰州石化财务部部长王玮琪介绍。

  以远见之姿,踏时代先声。“十四五”以来,兰州石化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不断推进数智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重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

  兰州石化业务场景和技术解决方案双轮驱动,从“公司—工厂—车间”三级架构搭建起数字化赋能体系。

  公司层面构建“8+22+N”应用场景,打破专业管理“部门墙”,生产经营、计划调度等八大核心领域数据汇聚入湖,主营业务数字化覆盖率突破80%,财务分析效率跃升96%,经营决策进入分钟级时代。

  榆林智能化工厂作为国内首个乙烯全业务链智能化工厂,开创“数据+模型+应用”的智能生产新模式,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可感知、工艺参数可优化、安全隐患可预警,乙烯装置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了15%。

  车间现场,“全面感知—动态分析—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管理重塑生产逻辑,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异常问题处置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实际生产的先进控制与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数字化如同一粒火种,正引领企业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兰州石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设备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2%,预知性维修占比64.6%,能耗降低10064吨标煤/年……

  上扬的曲线也折射出兰州石化数智化转型的清晰路径——人机协同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让兰州石化走出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乘“数”而上,打开“新”空间

  走进兰州石化榆林公司装置现场,偌大的生产区域,成百上千台设备同时运行,却很少见到操作人员。

  榆林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李玮坐在办公桌前,却可“身入”数公里外乙烷制乙烯装置的各个角落,获取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在这座虚拟的数字工厂里,每套装置的每条管道、每台机泵、每个储罐都被精准“复刻”,细节栩栩如生。

  将现实中的物理工厂与虚拟中的数字工厂深度融合,榆林公司以数据驱动、智慧赋能,勾勒出一个新型智能化工厂的清晰模样,还成功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

  李玮说,在这里,虚拟工厂与物理实体工厂实时镜像交互,通过5G专网实现百万级数据点毫秒级传输,形成统一大数据平台,并由此延伸出覆盖生产工艺、设备安全等多个业务流程的58个专业系统,以及先进报警管理、全流程智能控制等多个应用场景。

  305台关键设备安装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安装有线加速度传感器1096个,温度传感器120个、边缘计算设备111台,全面实现生产、设备、安全、环保各专业动静态数据的全量化采集,为数据驱动专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榆林公司已形成2亿多数量的海量“数据湖”,一分钟数据处理量可达3万条。“传统老厂靠经验、靠熟能生巧,现在的智能化工厂越来越多靠大数据驱动。”李玮说,“数据也是新质生产要素,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精益化管理。”

  这一生产力,带动榆林公司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装置平稳率100%,自控投用率99.6%以上,预知维修提升至80%。系统整体技术架构先进、可扩展性强,为石化企业智能化工厂建设提供了典型范例。

  数据驱动决策上的探索,榆林公司还只是一个缩影。在这场数智化转型的系统革命中,兰州石化始终以数据为基,着力构建面向业务主题域的企业数据资源,并通过数据治理构筑兰州石化数据底座。

  “当前,兰州石化除了大集中ERP已上线运行外,构建的昆仑MES统计平衡模块也实现生产经营数据日平衡,打造了覆盖生产全要素的数字孪生体,物料移动可视化率100%、数据集成率90%、平衡计算准确率99.5%的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兰州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部长张健说。

  数据要素正激发裂变效应,重塑企业智能运营模式,犹如点点星火汇聚,已成燎原之势,引领兰州石化产业升级迈向数智新时代。

  因智而变,融入“新”赛道

  在油品调合中心(国储公司)原油储备库,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先进传感器和检测设备,开展现场巡检;在34号原油储罐,“保洁机器人”以16平方米/小时效率开展除锈作业;在聚烯烃二部3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爬壁机器人”解决了反应器穹顶无法清理的难题;在炼油区中央控制室培训教室,“机器人”小兰正在详细介绍数字化转型各场景功能和案例……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试点先行—经验沉淀—标准输出”创新机制的一部分。数智化转型的新途上,兰州石化仍在不断探索,以自我革新之姿,领航潮头。

  “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智能化应用,拓展数字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挖掘新的赋能场景,让数智技术深度融入生产运营的每一个角落。”未来的数智化方向,兰州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部长张健有清晰的认识。

  兰州石化快速推进“AI+丁腈橡胶智能质量检验、聚烯烃关键指标预测、乙烷制乙烯工艺运行优化”3个应用场景落地,丁腈橡胶产品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5%,聚烯烃产品物性指标预测偏差率小于5%、检验效率大幅提升。

  在风险防控领域,兰州石化积极推广应用AI技术,构建“北斗定位+蓝牙信标”安防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覆盖率100%、应急响应效率提升50%、非计划停工下降20%。

  在数据治理方面,兰州石化着力统筹推进多层次协同、多平台支撑的数据整合,通过MES 3.0、昆仑大模型、大集中ERP等数据流通,实现不同专业领域间的数据共享。

  如今的兰州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初具规模,员工开启“千人千面”智慧模式,而随着昆仑大模型对DeepSeek的接入,企业对AI技术的探索应用也将步入新阶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