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让文明薪火焕发永恒光彩——临洮县将文化传承转化为教育场景的实践探索

2025-04-25 08:57 来源:中国甘肃网-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朱红霞

  马家窑文化遗存沉睡在黄土深处数千年,如今临洮教育者用智慧的双手将其唤醒。

  在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陶艺工坊里,当六年级学生杜溪指尖的陶泥逐渐显现出马家窑彩陶特有的漩涡纹时,我们看到的是五千年古老文明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当数学老师带学生计算陶罐容积时,他们触碰的是先民储粮的生存智慧;当语文课解析“陶复陶穴”时,文字符号便跃升为文明密码。这种具象化的传承方式,让抽象的文化基因在具象的陶泥中获得了生命。

  在临洮的陶艺课堂上,“三分临摹七分创造”的教学智慧处处可见。当孩子们在漩涡纹中融入现代几何美学,在传统器型里注入当代生活气息,这种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纹饰焕发新姿。在这里,教育者构建起文化传承的三维坐标:时间维度上贯通古今,空间维度上联结校馆,认知维度上由技入道。孩子们在揉捏陶泥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泥条盘筑”的技法,更培养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工匠精神。这种从技艺磨练到精神淬炼的升华,让文化自信真正内化为心灵认同。正如学生日记中所写:“陶器上的每道划痕都是祖先的来信”,如今这些少年正以创新为笔,在时光陶轮上续写回信。

  从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到学生手中的创意作品,文明的密码在代际传递中完成重组与新生。临洮教育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年轻一代在创造性实践中完成与先民的精神对话。当更多学校能像临洮这样,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教育场景,中华文明的薪火必将在青少年手中焕发永恒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