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

2025-04-25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寺洼遗址及周边地貌

  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泥质灰陶 图片由甘肃省文物局提供

  中国甘肃网4月2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0个参评考古项目,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榜上有名。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和衙下村,北距县城约20公里。遗址地处洮河西岸四级台地庙坪、鸦儿沟坪和二衙坪上,面积广大,东至台地边沿、西至二衙坪村、南至李范家村古洞沟沟沿、北至林家沟。东西长约1030米,南北宽约2110米,面积约2173300平方米。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三类文化遗存,为寺洼文化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以寺洼遗址作为考古发掘地点,开展了连续7个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2018-2020年的发掘明确了寺洼墓地的范围,集中清理出一批寺洼文化的重要墓葬,揭示了一些新的重要丧葬现象。2021-2022年的发掘则确认了遗址北部存在一处半山期聚落,已揭露区域遗迹丰富,结构清晰,时代明确,其功能可能与手工业生产有关。2023-2024年的发掘以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新考古发现最为重要。

  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北部,现已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中圈和外圈应属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的“围壕”,内圈沟应属“围沟”状生产生活区,多处有通道,且大致对应,应是经过精心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围壕”规整分布的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均为马家窑类型时期,距今约5000年;二是“围壕”内侧内涵丰富,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中内圈“围沟”及其内侧区域存在多处布局新颖的制陶区;三是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围壕”外侧可能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体现出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精心规划、丰富内涵和所达到的文明化程度。

  寺洼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西北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连续七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了寺洼遗址存在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墓地,另有齐家文化的重要线索。项目组在发掘过程中,全方位采集多学科样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关键生业技术的传播也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发现生动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