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药香四溢春耕忙 产业振兴正当时

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春日暖阳普照大地,甘肃漳县迎来了春耕春种的黄金时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中药材种植热潮涌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漳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药农们忙碌的身影。在贵清山镇杨河村种植大户康小军的3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十几名工人分工协作,有的挥锄平整地垄,有的小心翼翼地栽种党参药苗,还有的迅速为药苗覆膜保墒,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康小军作为当地的中药材种植能手,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丰富种植品种。“我这片地主打党参种植,苗都是自己培育的,已经种了6天左右,估计再有1周就能全部种完。去年党参收成好,收入可观,今年我扩大了种植面积,还新种了当归和黄芪。”谈及今年的种植计划,康小军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40岁的新寺镇村民本彦芳因需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如今在杨河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找到了工作。“这儿工价不错,一天能挣18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感觉特别好。”本彦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春耕关键期,漳县的农技人员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化身“土专家”“田秀才”,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手把手示范操作,面对面答疑解惑,为中药材种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据漳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田丰介绍,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将突破25万亩,目前已完成种植任务的50%。接下来,农技人员会持续深入一线,全力做好技术培训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种植目标。
近年来,漳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形成了“三区一带两基地”的种植体系:西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当归为主,种植面积6.2万亩;中部浅山阴湿区以党参为核心,种植面积4.2万亩;浅山半干旱区红黄芪种植面积3.5万亩。此外,漳河流域打造了4万亩黄芪、柴胡生产带,并建成林下淫羊藿和沙棘种植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年产量稳定在5.24万吨,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达86.7%。
在科技赋能方面,漳县以“八个点”建设推动产业提质,推广农机具2.6万台,综合机械化率达75%;建成绿色基地6万亩、有机基地1万亩,农残抽检合格率100%。同时,引进25家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饮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农户增收。在金钟镇,当归基地获评“国家级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淫羊藿人工驯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形成了育苗、研发、加工一体化链条。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漳县创新“产业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组建产业片带党委,整合资源实现村村联建、村企联动。培育68家购销组织、33家电商平台及250户贩运大户,构建起“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在这种模式带动下,像四族镇的张文豪、金钟镇的包会平这样的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形成了“种得好、卖得俏”的良性循环。
2025年,漳县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推动中药材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样板区”,并加强区域协同,打造跨区域产业联盟,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带领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讯员 王金银 魏彩云
- 2025-04-18泾川:“甜”蜜振兴梦 致富新图景
- 2025-04-18金塔:“棚”勃生机涌沃野 设施农业绘新景
- 2025-04-18民乐:大棚助推设施农业“棚”勃发展
- 2025-04-18高台:蜜瓜产业种出“甜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