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马家窑文化 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原标题: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2024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意大利总统在京共同鉴赏意方返还我国的流失文物,其中一批精美绚丽的彩陶令人印象深刻。这批彩陶最初的主人,便是5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马家窑人。2024年恰逢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今年2月,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马家窑文化有什么特色?其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中华文明又有何重要贡献呢?
马家窑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延续时长、分布范围、绝对数量、相对比例、精美程度等多个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称为中国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仰韶文化密切相关。100多年前,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为验证“彩陶西来”的假说,他开启西北考察之行,将在甘青地区发现的马家窑文化称为“甘肃仰韶文化”。1949年,考古学家夏鼐指出甘肃仰韶文化有其自身特色,并提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马家窑文化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阶段,延续长达千余年。其间,彩陶器型和纹样虽有发展变化,但彩陶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一直是其鲜明特色。
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布范围极广,以黄河上游为中心,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西南可达川西北地区,东向可近关中盆地,向北可抵蒙古高原,其影响更是远达新疆、西藏,乃至长江中游、黄河下游等地区。不仅如此,在很多遗址,尤其是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数量非常惊人,如马家窑遗址4次发掘出土的彩陶(片)可达数十万片。在一些遗址,马家窑文化彩陶(片)在同类遗物中的占比常常达50%以上,甚至90%以上,凸显出马家窑人对彩陶的高度重视和真挚热爱。
马家窑先民为何如此重视彩陶的生产和使用呢?
最新考古发现显示,马家窑文化先民是农业人群。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均发现了丰富的炭化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相关分析显示,当地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一些遗址黍更多,显示出粗放型作物较大规模的种植;饲养家畜,但规模不大,渔猎活动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可能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匮乏的农业资源有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家窑文化发达的手工业,尤其是陶器生产。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内发现多处制陶区,布局新颖。聚落内还发现了石器加工场所,出土成套的石钻、石环半成品和废料。由此可见手工业生产在马家窑社会中的独特地位。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彩陶存在商品化生产,成为其生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社会在多个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是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发现的三重长方形大型“围壕(沟)”便是最新明证。三重“围壕(沟)”形制和布局相当规整,内部复原面积近30万平方米,多处见有通道,应经过精心规划和测量。这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多重长方形大型“围壕(沟)”。上述大型工程表明,马家窑社会已具备相当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马家窑文化所在的黄河上游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生态系统都较为特殊,又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带,其早期社会的发展因此呈现出自身特色。同时期东部地区的一些早期社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发达,社会分化明显,奢侈品盛行,宗教色彩浓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早期国家。而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地区,农业资源相对匮乏,重视手工业生产、商业和贸易的发展,社会分化不甚明显,奢侈品少见,宗教色彩相对较淡,但其文明化程度同样相当高,可称之为早期社会发展的“西北特色”。这些内容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9日 第 08 版)
- 2025-04-20第五届“鲁企走进甘肃”·临夏投资洽谈会暨协作帮扶促消费、促就业、助力乡村农文旅发展专项工作启动仪式工作调度会议召开
- 2025-04-20天水市小学教育联盟第二届校园诗歌节秦安研学诗会活动掠影
- 2025-04-20天水市小学教育联盟第二届校园诗歌节秦安研学诗会活动成功举办
- 2025-04-20一季度甘肃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