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甘特稿|重走乔治·何克之路 跨越重洋的友谊地久天长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乔治·何克,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上个世纪30年代,他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兴工合,办学校,用生命在中国书写了一段真挚的友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致辞时说:“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位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今年是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逝世80周年。一支由乔治·何克亲友,中英了解协会会员和国际友人组成的代表团从伦敦出发,上海入境。一路沿着当年乔治·何克走过的路线走进甘肃。

对于乔治·何克来说,甘肃是他生命中难忘的旅程。在这里他经历了被誉为“小长征”的培黎工艺学校西迁,在冬季的华家岭冒着风雪带着孩子们翻山越岭;在这里他们创办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将近现代工业文明带进河西走廊;也是在这里,他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张掖山丹。
由此,重走乔治·何克之路甘肃段充满意义,也能寻找更加丰富的史料来回顾乔治·何克光辉的一生。

翻山越岭的执着
乔治·何克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他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作环球旅行先后到过美国、日本,不久来到中国。
1938年,经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介绍,乔治·何克结识了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并随艾黎同赴延安考察。
在延安,乔治·何克亲眼看到抗日军民高昂的战斗激情、严密的组织纪律、鱼水般的军民情谊。
1939年,乔治·何克接受了朱德总司令的建议,来到宝鸡,全身心投入到工合事业中。
为了救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儿童,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办起了培黎工艺学校,1941年起,乔治·何克担任校长。
1944年因战局日趋紧张,乔治·何克被迫带着培黎工艺学校学生向甘肃山丹搬迁。
1944年冬,乔治·何克带着培黎工艺学校的学生从双石铺出发,沿着两当、徽县、天水、定西、兰州经河西走廊到达张掖山丹。
当时,生产力落后,迁校全靠马车拉着家当。特别是走到陇中一带天气寒冷,学生生病走不动,乔治·何克就背着前行。

为了体验乔治·何克西迁艰辛,代表团从天水通过徒步的方式走过城市、乡村。虽然,今日中国早已没有当年的艰苦,但是代表团依然在行走中感受到乔治·何克坚毅的足迹。
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托马斯说,姥姥生了6个孩子,舅舅是最小的一个。当年舅舅远渡重洋,在中国西北走过这样一段艰辛的路程。他再走这段路,舅舅的执著依然让人感动。
翻越华家岭,经榆中到兰州,乔治·何克和同学们才有了短暂休整,还弄来卡车代步。
虽然有卡车,但是风雪路滑,前途依然艰辛,路上他们还遭遇翻车,艰险万分,若没有信念支撑,实难抵达终点。因此,学者研究培黎工艺学校西迁征程用了“小长征”来表达艰难程度。经过1000多公里的征程,师生全部抵达山丹。乔治·何克一路上的真诚守护、无私鼓励都是同学们前进的动力。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是流离失所的家庭和烈士子女,曾经饱受苦难,所以,他们一个都不能少。

一无所有中崛起
山丹是河西走廊上的一片绿洲,这里资源丰富,人民淳朴。可是初到山丹,学校办学条件近乎原始,校舍是废弃的寺庙,教室无窗无门,寒冬滴水成冰。
面对“一无所有”的困境,乔治·何克提出“从干中学,从学中创”,带领师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带领师生用废铁打造机床零件,修建堤坝应用水力,用戈壁砂石烧制砖瓦。短短半年时间,荒滩上竞矗立起拥有机械、纺织、发电、医院、农场的“培黎小城”。
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乔治·何克集校长、代课教师和生活辅导员于一身,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培养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组织成立学生自治会,组建了伙食、墙报、劳务、图书读报、体育、娱乐戏剧等6个学生工作部,让学生实际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锻炼了培黎学子“努力干,一起干”的合作奋斗精神。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蓬勃发展的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提炼出“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的校训,成为培黎一脉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乔治·何克打下的基础之上,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迎来发展黄金期,鼎盛时期有1000多名学生和工人在校,吸引了30多位世界各地的专家前来支教、任教,在西北创造了教育奇迹。
当时的培黎学子英语和口语都非常不错,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到1949年,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已有30辆卡车的运输队伍,在解放酒泉时送人民解放军西进,为解放事业立下功劳。

1953年,根据新中国建设需要,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搬迁至兰州成立培黎石油学校,为祖国培养石油开发人才。
2003年,培黎石油学校与兰州师专合并,200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城市学院,2014年,兰州城市学院将校训定为“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传承艾黎教育精神,培养新时代实用人才。
在张掖山丹,山丹培黎学校于1987年复建。2020年甘肃省政府批准设立培黎职业学院,培黎教育的火种在甘肃星火传承。
代表团参观了兰州城市学院、培黎职业学院、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旧址,寻找乔治·何克的教育足迹。
马可·托马斯表示,真的让人难以置信,舅舅的教育梦想在甘肃得到实践,位于山丹的培黎职业学院拔地而起,真是太棒了。
而培黎职业学院的学子践行着“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的理念,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他们设计程序用机器人为校长乔治·何克画像,为了致敬,亦为纪念。

依依不舍里惜别
悲伤的是,乔治·何克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在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的努力下,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走向正轨,可乔治·何克不幸患破伤风,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对病菌缺乏抵抗力,病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7月22日溘然离世。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乔治·何克逝世后,师生满怀不舍将他安葬在山丹城弱水河畔。1987年,乔治·何克的挚友路易·艾黎逝世后,将一半骨灰也安葬在这里,为了纪念这两位国际友人,甘肃省政府在两人的墓园建成艾黎与何克陵园。

马克·托马斯和代表团在艾黎与何克陵园献花,他静静的坐在舅舅乔治·何克的墓旁,读起来《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
《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是马克·托马斯为舅舅写的传记,他说,中文译本之所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舅舅的存在和付出,许多原本寸草不生的地方将长出绿草。
上个世纪80年代,马克·托马斯还中国参演了一部纪念乔治·何克的电影《塞草青青》,其中他扮演乔治·何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舅舅在中国的故事有了更深了解。
阔别37年,再次来到山丹,马克·托马斯想把今日中国的故事讲给舅舅听,在中国他看到了友好的人民,在甘肃他遇到了善良质朴的群众,这些都让他对中英民间交流充满信心。

跨越重洋的情谊
在甘肃期间,乔治·何克亲友,中英了解协会会员和国际友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还走进敦煌了解甘肃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乔治·何克的外孙萨沙·托马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说,自己没有想到,爷爷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在英国对乔治·何克的宣传显然不够,他们回去,一定会用这次收集的资料,向英国人民介绍乔治·何克在中国、在甘肃的故事。
英国哈彭登地方历史协会博物馆运营委员会主席大卫·肯德尔和妻子玛莎·肯德尔一直在研究乔治·何克的历史资料,今年7月,他们计划在乔治·何克家乡哈彭登举办关于乔治·何克的展览。
大卫·肯德尔表示,这一路上他收集了很多乔治·何克的资料,将为展览带来帮助。特别是他看到了甘肃人民对乔治·何克真挚的爱戴,这份宝贵的情非常难得。他们要通过展览让人们了解乔治·何克在中国做的事情。
随团前来的英中了解协会理事安德鲁·希克斯著有《中国挚友》一书,讲述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公谊救护队在中国和军民一起抗日的往事。
安德鲁·希克斯说,在英中之间,有许多像乔治·何克一样的人,他们是中英两国民间友谊的纽带,只有挖掘好这些故事,才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他们这次重走乔治·何克之路,就是希望友谊地久天长。

- 2025-04-19陇拍客丨兰州皋兰梨花绽放 邂逅“花”漾春天
- 2025-04-19万亩梨园春正好 皋兰文旅焕新颜
- 2025-04-18鲁甘携手谋发展 甘肃省山东商会在永登县考察
- 2025-04-15【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兰州城市学院:珍藏西迁记忆 镌刻乔治·何克光辉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