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生态治理绘就“山青民富”新画卷

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民乐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生态立县”为战略核心,通过十余年系统性修复、精准化治污与创新性转型,在西北干旱区打造出了“山青、水绿、民富”的生态样本。
民乐县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核心,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体系。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12.8%跃升至2025年的16.51%,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63.2%。2025年启动的总投资437亿元的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项目,正同步推进8个镇的退化林修复2.0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3.72万亩,通过补植耐旱苗木、草种改良、鼠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逐步筑牢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
洪水镇山城村的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便是缩影——曾经的裸露山地如今已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带,涵养水源能力提升30%;六坝镇3.38万群众通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从高海拔生态脆弱区迁入乐民新城,配套建设的智能温室产业园与文旅项目,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现实,人均年收入较搬迁前增长40%。
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民乐县打出污染治理“组合拳”。2025年数据显示,全县PM10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PM2.5均值1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93%,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通过淘汰15台分散燃煤锅炉、全域推广清洁取暖、建成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工业与移动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双树寺水库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4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化肥使用量减少1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5%。土壤污染防治构建“风险管控+修复治理”体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民乐县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文旅融合方面,扁都口生态旅游区投资10亿元打造国际自驾游营地等项目,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113.59万人次,综合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19.25%;洪水镇山城村依托生态林发展林下经济与民宿集群,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走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生之路。
在工业领域,民乐工业园区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试点,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生物质能供热等技术,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0%。农业聚焦“三品一标”建设,60万亩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有机肥替代化肥覆盖率达8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生态保护不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全县419名生态护林员、162名草管员织密巡护网络,实现退耕还林区24小时动态监管;新天镇“异地借牧”模式,将3万亩制种玉米秸秆地租赁给周边牧民,既消除秸秆焚烧隐患,又为农户带来每亩300元额外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双赢。
从曾经的生态脆弱区到如今的“河西绿肺”,民乐县用实践证明,让绿水青山成为民生福祉,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通讯员 张旭东 图/文
- 2025-04-10沙海淬青春:民勤治沙人仲麟的生态逐光路
- 2025-04-03静宁:以项目为抓手 植树添绿筑牢生态屏障
- 2025-04-02崇信:持续做好“山水文章”厚植优良生态
- 2025-03-28金塔:健康生态农业跑出“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