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乔治·何克的兰州印记:中转站更是改变历史的“关键点”

2025-04-13 21: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4月13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4月13日,乔治·何克亲属团和国际友人走进兰州。途中,他们以徒步的方式感受乔治·何克当年带领学生西迁的艰辛,同时也一路探访甘肃的风土人情,希望更好地了解乔治·何克曾经挚爱的土地。

  对于乔治·何克来说,黄河之滨的兰州,他并不陌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工合运动”西北办事处工作,曾到兰州考察。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西迁张掖山丹,兰州是经过地,也是短暂停留点。奔流的黄水见证了这段跨国大爱,也滋养了一路奔波而来疲惫的师生。

  1940年冬,在“工合运动”西北办事处的乔治·何克花3天时间,把400吨羊毛分别送到甘肃南部和陕西的军毯纺织合作社,回来时又去了一趟天水。在考察天水的合作社后,何克骑着自行车从天水一路向北,一天后到了以棉纺织业著称的秦安县。

  1941年1月,何克到兰州考察合作社。在工合通讯上发表“边陲的毛纺工业”一文。在该文中,何克详细描述了自己所考察的三个毛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并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比较,为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

  20世纪40年代初,兰州是西北抗战的大后方和交通枢纽,连接陕西、新疆、青海等地。乔治·何克带领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师生西迁时(1944-1945年),兰州成为他们翻越秦岭、穿越黄土高原后的重要补给站。

  在兰州,乔治·何克通过“工合运动”的西北办事处筹集资金和物资,为后续迁校至山丹奠定了基础。兰州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师生提供了短暂休整的机会。

  乔治·何克在著作《我看到一个新中国》中,记录了兰州作为西北商贸重镇的景象——骆驼商队、传统手工业者、难民涌入的市集,以及工合合作社组织生产的场景。他既看到战争的破坏,也感受到民众的坚韧,这些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甘肃工合发展情况及人文社会的背景。

  带着乔治·何克先生的遗志,亲属团和国际友人在兰州期间将走进兰州城市学院,参加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