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庆阳

“畜”势迸发新跨越 “牧”篇布局再扬帆——庆阳市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2025-03-21 09:04 来源:陇东报

  原标题:“畜”势迸发新跨越 “牧”篇布局再扬帆——我市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庆阳融媒记者 马小隆 通讯员 张忠

  在陇东高原的沟壑梁峁间,一场现代畜牧业变革正在悄然重塑传统农业版图。截至2024年6月,全市畜禽饲养总量突破950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4.45%,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4327元,三项核心指标均创新高。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我市以政策引领、全链布局、科技赋能、安全护航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政策精准发力夯实产业根基

  202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市县联动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市级出台“牛十条”“羊十条”,环县依托“羊十条”政策,推广湖羊标准化养殖,建成千只湖羊示范社124个,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打造“环县羔羊肉”国家地标品牌。镇原县通过“牛十条”补贴,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形成了“种-养-肥”循环农业模式和规模化养殖体系,截至2024年,肉牛存栏量突破23万头,产值超5亿元。华池县、正宁县实施肉牛“见犊补母”,华池县推行肉羊“稳栏扩群增养”“保护价收购”,西峰区加大生猪棚圈建设奖补,通过能繁母畜补助、饲草料补贴、贷款贴息、养殖保险等扶持政策,帮助养殖场户纾困解难,夯实畜牧产业发展根基,有效应对市场价格下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全产业链建设释放增值效益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坚持“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白羽肉鸡生产基地,环县跻身甘肃省百万只养羊大县,西峰区、宁县、镇原县成为全省生猪生产大县。全市累计建成专业村179个、专业乡镇33个、标准化养殖场420个,养殖大户达2.1万户,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4.5%。依托正宁顶旺、中盛农牧、庆阳正大、圣越农牧等8家企业建成牛羊猪鸡屠宰线10条,年屠宰能力达1.23亿头(只),培育分割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14万只。庆阳伟赫乳业18万吨乳制品生产线开发“甘慕”系列产品20余种,甘肃盛飞豪公司建成千万羊肉串生产线和预制菜车间,开发即食产品20多种。圣越农牧、正大集团等企业实施的3.6万吨熟食加工、1500吨熟食调理项目加快推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环县羊羔肉”品牌价值达53亿元,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庆阳早胜牛”成为兰州牛肉面肉源基地;“镇原肉鸡”直供肯德基、麦当劳;正大精品猪肉旗舰店、专营店入驻我市。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早胜牛、陇东黑山羊保种场7个,中盛农牧、中环牧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肉羊、奶山羊核心育种场,市级以上种畜禽场达到50户。庆环肉羊制种公司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建肉羊制种基地,开展“中环肉羊”新品种培育;庆城县建成奥群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园,开展规模化舍饲“奥白绵羊”新品种培育;圣越农牧自主培育“圣泽901”品种,实现国产白羽肉鸡品种“中国芯”;庆阳正大推广“杜长大”三元杂交生猪,实现良种本土化供应。集成推广“五全五化”肉羊生产、“三定六统一”生猪管理等新技术模式,组建国际、国家、地方三级技术团队,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包抓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为畜牧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安全体系筑牢发展底线

  建立“政府+部门+主体”三方责任体系,推行乡镇政府和防疫部门“二对一”网格化监管,试点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机制。实施检疫监督“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行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强化饲料、兽药、屠宰全链条监管,建立“从牧场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8处,粪肥检测中心3处,推广粪肥还田60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镇原县建成覆盖全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20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转型。

  当前,全市畜牧业正加速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全产业链跨越。随着圣越农牧熟食加工、正大集团调理品生产等项目投产,“甘味”农产品品牌矩阵持续壮大,这条贯通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闭环,正在黄土高原上描绘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