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四普”,在“苦”与“乐”交织中进行——走榆中看甘肃“四普”

2024-12-26 08:2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四普”,在“苦”与“乐”交织中进行——走榆中看甘肃“四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为让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可见可感,自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四普”普查范围和普查内容有哪些?普查工作者是如何开展普查的?近日,记者走进榆中县,一探究竟。

  “四普”之“苦”

  一大早,从兰州驱车抵达榆中县城,与榆中县普查人员会合,又一路往南,到小康营乡看了祁家水磨坊,接着赶往新营镇黄猴洞石刻,快至目的地时,感觉愈发寒冷,山路也更加难走了。

  “黄猴洞石刻还是下次再去吧。”从安全考虑,榆中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普查队员孙志平说,“全是山间小路,很不好走,也危险。”

  无奈,改道。先至甘草店镇,小心翼翼爬上车道岭烽火台;后又赶往夏官营镇接驾嘴烽火台。

  接驾嘴有三座烽火台,依次排列在山顶上,被记为一号、二号、三号烽火台,这三个“国保”正是《临洮府志》中记载的“兰州卫旧辖墩台二十七座”中的“接家嘴墩”,即今天的“接驾嘴烽火台”。

  望着六七十度的陡坡,听介绍说“光爬上去,大概一个小时”。

  “榆中县18个乡镇都有文物点,今天去的,都是最容易、最好走的普查点。”53岁的孙志平说,接着一一介绍起榆中县文物资源和普查情况。

  榆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共计307处,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其中:古遗址147处、古墓葬26处、古建筑89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1处。

  根据“四普”有关规定,“四普”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2007年开始的“三普”,孙志平就是榆中县普查主力之一。此次普查,孙志平与同事岳锋分别带队,按照榆中县文旅局根据榆中县文物点分布特点确定的“远近结合,难易结合,山区川区结合,劳逸结合”的四大原则,自万物葳蕤的夏天到枝丫枯萎的冬季,穿梭于山峁沟壑、田野乡间,全面摸排榆中县文物“家底”。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普查之难还是超出预估——

  榆中县文物点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多靠步行才能抵达;

  有些文物点离村舍比较远,一个来回至少得走四五个小时,“吃饭时间没个准头”,常常饿着肚子坚持;

  有时候,路上突然冒出蛇来,吓得队员大叫;有时候,车辆陷在看不见的坑里,不得不人力拖车,普查车变成“推推车”;

  孙志平告诉记者,榆中县最难普查的当数32处烽火台。这32处烽火台都在偏远山区、高山之巅,是一个比一个远,一个比一个险,一个比一个费劲。特别是位于榆中县青城镇的几个烽火台:普查青城东怀山烽火台用时5个小时,普查青城鹿谷子烽火台用时6个小时;普查乌金峡烽火台仅步行用时就4个小时。

  那是11月5日,孙志平带队前往乌金峡烽火台,一面是滚滚黄河水,一面是接近80度的陡峭山体,孙志平和普查队员们,或“像岩羊一样”手脚并用,或脊背紧贴着崖壁一点点挪移,在陡壁之上小心翼翼攀爬了2个多小时方才到达。

  青城尖山湾烽火台垂直高度也就200多米,但山脚下坡度就已是70多度,到山顶基本90度了。孙志平仗着自己经验足、体力好,原想着坚持克服,怎么都能爬上去,爬到80度左右半山腰时,不经意往下看了一眼,好似悬空般,“真的害怕了”;同行普查队员有的本就有点恐高,在半山腰操作无人机不安全,不得不找到一处平缓的地方进行航拍普查。孙志平非常遗憾地告诉记者:“尖山湾烽火台是32处烽火台中唯一没有人力到达终点进行普查的遗址。不过,普查后期,我们将另寻道路,争取到达峰顶。”

  “四普”之“乐”

  文物普查有苦有难,也有喜有乐。

  榆中县境内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307处,截至目前,榆中县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65处,占全县文物点普查总数的85%。

  这主要得益于两点:

  首先,普查队伍中既有普查经验丰富的文博业务骨干,也有县文保中心、县文化市场执法队干部,还有熟悉乡镇情况的文物专干,老中青结合,为全面完成“四普”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其次,社会整体文物保护意识和积极性高了,常有村民自愿带路,或提供“新发现”线索。

  比起“三普”,这些变化都让孙志平很是开心和欣慰。每一次抵达文物点,他都像见到阔别多年的“老朋友”般,特别高兴,“虽然容颜苍老了许多,但好在身子骨还硬朗!”

  这样的喜悦,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在普查的路上,有时候在抵达文物点时,为艰辛的文物普查工作增添了许多乐趣,普查队员都一一记在日志上:

  岳峰:当年,沟中流水缓缓,先民们或许也在石上议事、舞蹈……

  孙志平:吟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顿生豪情;向远处望去,感受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景象,心潮澎湃。

  孙婷:再次穿梭在山巅之间的我,分明听到了千百年来古人征战的厮杀声、兵器搏击的铿锵声,看到了烽火狼烟仍在天空若隐若现的画面,顿时感悟,烽火台不就是古代版的“移动通信”吗?

  有时候,累极时,拐个山头突然看见大片盛开的“兰花花”,不乏了;有时候,热极时,天空恰好飘来几朵云,遮住了毒辣辣的太阳,深感“老天垂怜”;有时候,困极时,突然一阵清风吹来,清醒了;有时候,几番迷路兴叹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开心的,莫过于在普查过程中交上“新朋友”,“每发现一处新的文物点,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也是文物普查最大的乐趣和动力所在。”孙志平开心地分享道。

  11月15日,孙志平带领记者来到距离榆中县城约30公里的甘草店镇车道岭山梁之上,这里树木郁郁葱葱、“苔痕上阶绿”,还有明显的车辙印。

  “丝绸古道榆中段,应该就分布于此。”孙志平很是兴奋,用手比划着说:这里应该有个转盘,从定西井泉乡南向北到达车道岭,东向西往甘草店方向。甘草店又分两路,一路途经清水驿、定远镇、和平镇到达兰州,一路从清水驿到夏官营镇、金崖镇,沿苑川河进入兰州。

  是否是丝路古道,尚需专家鉴定,但孙志平和同事们根据《皋兰县志》、林则徐《壬寅日记》等记载以及道路地理位置、宽度等,很确信,也兴奋不已,“丝路古道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在榆中境内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被确认。”

  岁月无语,唯石能言。青城的黄河岩画也是“三普”之后的新发现,孙志平高兴地告诉记者,“增加的这两项新类型,填补了我们榆中县文化遗产品类的空白。”

  “我们以拉网式普查开展‘四普’,确保应普尽普。”榆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豆红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四普”,榆中县新发现文物点46处,“‘四普’结束后,我们要绘制一张榆中县文物分布图,为今后更好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为乡村发展增添‘文化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