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贾昌“柿”业兴

初冬时节,文县城关镇贾昌村的300余亩柿子园里,增收致富的“黄金果”缀满枝头。家家户户的楼顶之上,一幅幅鎏金画卷徐徐铺展……
“秋阳满庭除,丹果晒晴初。”红彤彤的鲜柿褪去薄皮,一串串悬挂在木架上,在暖阳下泛着蜜色光泽;村民们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间,将圆润的柿果捏制成匀薄的饼状,空气中浮动的甜香,裹着丰收的喜悦漫遍村子。
“我家种了九亩多柿树,立冬前后天干气爽,正是柿饼挂霜的最佳时机。唯有此时,成品才能霜厚如雪,糯软沁甜。”贾昌村村委会副主任林密是柿子种植大户,他站在自家晾晒场上,指着架上渐渐脱水的柿串说道。
林密是传承了柿饼制作老手艺的村干部,深知“好柿需等天时”的道理。他说:“每年霜降过后,村民们就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摘柿子了。我们村的鲜柿果体硕大、皮薄肉厚,经选果、去皮、晾晒、造型、发酵等六道工序,才能制作成这‘佳天下’的贾昌柿饼。”

在晾晒架下,村民正用特制旋刀给鲜柿去皮,刀刃划过之处,金黄的果肉显露出来。村民孙玉凤说:“做柿饼对柿子挑得严,得没损伤、带柿蒂,去皮要匀,晾晒要透,最后在土缸里发酵时盖层柿皮,霜才结得厚。”
据了解,这些去皮后的柿果经过晾晒,渐渐收缩变软,村民们再经巧手捏制,成为薄厚均匀的饼状。将其装入土缸或其他器具静置数日后,表面便会凝结出一层洁白的浮霜,这便是贾昌柿饼最标志性的“雪衣”。
今年,文县城关镇贾昌村的柿子再度喜获丰收。350吨鲜柿中,5吨酿成风味独特的“酒柿”,其余绝大部分经精细加工,蜕变为60多吨优质柿饼。
从枝头鲜果到身价倍增的“黄金饼”,这枚小小的柿子完成了“价值升华”。据估算,仅“贾昌柿饼”这款远近闻名的优质农特产品,就为村里带来年产值约360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甜蜜引擎”。
“以前柿子熟了要么自己吃,要么低价卖,现在做成柿饼,通过电商能卖到全国各地,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朱俊说。如今,“贾昌柿饼”凭借纯手工、无添加的品质,不仅是春节期间馈赠亲友的珍品,还通过电商平台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享誉各地的乡村名片。

走在贾昌村中,红彤彤的柿子树与穿起“雪衣”的柿饼相映成趣,既是摄影爱好者、游客打卡的美景,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实景。这枚浸润着立冬暖阳与匠人匠心的“黄金果”,承载着舌尖上的“甜蜜”,驱动着乡村振兴的步伐。
贾昌村是文县柿子集中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制作的“贾昌柿”,也是文县农特产品的名片,更是全县柿子产业的一个缩影。俗话说:“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每到冬季,文县山乡处处呈现出柿子丰收景象,一幅幅“产业兴旺、村民富足、乡村静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满含甘甜与希望徐徐展开。
“我们计划以贾昌柿子为支点做强全产业链,推动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支持能人大户补强‘合作社+企业+电商’产销链条,带动农户持续增收,赋能乡村振兴,让‘甜日子’越酿越红火!”文县城关镇党委书记路新杰说。
通讯员 刘玉玺 王淼
- 2025-11-12渭源马铃薯:从“土蛋蛋”到“金链链”的全链拓展之路
- 2025-11-12民乐:深加工“点药成金”拓宽群众致富路
- 2025-11-12灵台:抱团种“鲜”菜 共富大棚奏响增收曲
- 2025-11-12漳县:药材晾晒正当时 致富路上药香飘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