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庄浪:药香漫田畴 丰收变增收

2025-11-13 17: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初冬时节,庄浪县的梯田间药香四溢,从岳堡镇千亩丹参种植基地到杨河乡中药材示范田,处处可见村民们弯腰采挖、分拣装袋的忙碌身影,挖药机轰鸣作响,晾晒场色泽鲜亮,一幅“机器抢收、人工细拣、产销两旺”的丰收画卷在黄土大地上徐徐展开。

  在岳堡镇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化采收场景尤为亮眼。一台台挖药机平稳驶过田间,铁爪翻耕间,一根根粗壮鲜红的丹参便从泥土中“跃”出,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挥舞铁叉费力挖掘的传统模式。“今年丹参长得特别好,根茎粗、颜色正,亩产比去年还高!”正在田间协助分拣的种植户吴大叔擦着额头的汗珠,脸上满是笑意,“我种了7亩丹参,按今年的收购价算,除去成本每亩纯利能有3000元左右,在基地打工还能再挣一份工资,收入实打实!”

  与岳堡镇的火热采收相呼应,杨河乡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的配套设施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地涉及3个村6个社,总面积达2200亩,主要种植木香、独活、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1800平方米的阳光晾晒棚、1700平方米的露天晾晒场以及400套中药材晾晒架整齐排列,刚采收的药材在这里经过规范晾晒处理,有效保障了品质。2.2公里的砂化产业路则让运输车辆畅行无阻,将新鲜药材及时送达加工环节。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产业链构建的坚实支撑。岳堡镇依托庄浪丹参科技创新园,构建起“园区研发+基地转化+农户参与”的产学研模式,通过村集体集中土地流转,由北京圣行堂中药材种植公司负责规模化种植,直接吸纳当地1500余名群众就业。为破解品种瓶颈,园区引进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开一号”“南开三号”丹参种苗,6名博士生分3批次驻点研发,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毒、抗旱抗寒的优质“梯田丹参”品种,其丹参酮含量达0.57%,年培育优质种苗8000万株。

  从田间采收延伸至车间加工,庄浪县已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条。在岳堡镇多功能生产车间内,新鲜丹参堆满货架,农户们分工协作,抖土、剪枝、切片、捆扎等工序娴熟高效,药香在车间内愈发浓郁。而杨河乡基地建设的50亩露天试验田和12座育苗网棚,更为品种优化、种苗培育提供了保障,推动道地中药材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从品种培育、种植技术优化到产品深加工,科技力量贯穿始终。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让丹参这类‘致富草’惠及更多乡亲。”岳堡镇党委书记赵翔表示。如今,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育良种、扩规模、强链条已成为庄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岳堡镇的丹参、杨河乡的多品种药材正源源不断地从田间走向市场,让“丰收”稳稳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通讯员 蒙建华 /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