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玉米在兰州新区高海拔区域首次试种成功
原标题:籽粒玉米在兰州新区高海拔区域首次试种成功

新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基地烘干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时下,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籽粒玉米种植基地里,丰收图景正火热铺展——连片玉米田内,沉甸甸的金黄果穗压弯秸秆,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切割、摘穗、脱粒一气呵成,金黄籽粒顺着输粮管倾泻而下,稳稳注入等候的运输卡车;田埂边,合作社社员手持测产仪记录数据,捧着饱满的玉米籽粒,笑意绽满脸庞。
“真没想到,咱这高海拔的地,能种出这么好的籽粒玉米!”上川镇古联村种植户李学金的话语里满是惊喜。这份惊喜,源于三年来的持续探索。“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开展籽粒玉米试验种植,靠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数智化精细管理,今年总算在高海拔地区种成了籽粒玉米。”甘肃丝路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庚录介绍,今年公司在新区种植籽粒玉米1.6万余亩,其中在上川镇古联等高海拔区域示范种植1500亩,经测产亩产达850公斤以上,预计收入能够超过2000万元。
采收装车的玉米,沿着柏油路直奔不远处的粮食烘干区。走进兰州新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基地,银灰色烘干塔巍然矗立,厂区内传送带将刚采收的湿玉米源源不断送入塔中,智能控制柜上,水分、温度、风量等数据实时跳动;塔下出口处,烘干后的干粮经冷却、筛选,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直接装车发往周边大型饲料厂和云贵川等地区。
“以前收了湿粮全靠天晒,遇阴雨天愁得睡不着。现在烘干塔24小时不停转,湿粮2小时就能烘成达标干粮,损耗率从10%降到2%以下。”郭庚录指着控制柜说,这套设备日烘干能力达600吨,今年已累计烘干玉米8000多吨,完全能够满足周边基地的采收需求。
作为区域粮食安全的“守护者”,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聚焦籽粒玉米“种、收、烘”核心环节,联合辖区农业合作社打出精准种植+高效采收+智能烘干组合拳。种植端,选用沃9106、科沃931、垦沃6339、M1830等优质品种,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无人机统防统治,亩产突破850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5%;采收期,统筹10台收割机、运输车组建专业作业队,实行人歇机不歇轮班,单日最高采收800吨,2万亩玉米20天左右就能完成采收。“以前人工掰玉米,一亩地3个人干一天,现在收割机一小时收20亩,还能直接脱粒,省大劲了。”农机手张伟擦着汗,手里的操作杆稳稳掌控着收割机路线。
针对新区玉米订单增长、农户晾晒难的痛点,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精准布局3个粮食烘干项目,配套4座烘干塔,全部投运日烘干能力可达到1700吨。这不仅能显著提升粮食品质和商品价值,解决晾晒、仓储难题,更能通过产业链延伸拓宽就业路,让农户“种得好”更“卖得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田间到仓间,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以政企社联动、全链条贯通模式,彻底破解了传统种植晾晒难、储粮难、效率低的老难题。
今年辖区5万余亩籽粒玉米连片丰产,产出粮食容重达710g/L以上,其他各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等粮标准,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优质饲料或作为高等级商品粮流通。截至目前,加工后的籽粒玉米已实现销售超1.6万吨,库存1.1万吨。这条科技赋能农业、多方协作增收的现代农业新路径,不仅为区域粮食稳产保供筑牢了坚实根基,更让高海拔地区的农业亩均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真正跑出了产业振兴加速度。
本报记者 李 昕 见习记者 王文嘉 文/图
- 2025-11-13兰州市民政局发布“寒衣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 2025-11-13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法治赋能文明城市建设
- 2025-11-12多行业提高招聘年龄上限,但求职市场隐性限制仍然存在 破除就业年龄歧视,如何“更进一步”?
- 2025-11-12兰州市商贸企业抢滩“双十一”构建全渠道消费生态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