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94亿跃阶·生态赋能·县域蝶变——解码山丹“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核心密码
站在山丹县东乐北滩的制高点远眺,连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铺展成蓝色“海洋”,清洁能源源源不断汇入电网;走进亚盛薯业现代化生产车间,新鲜马铃薯经清洗、切片、烘干,蜕变为高附加值的全粉产品;漫步焉支巷子特色商业街区,炒拨拉的香气与游客的笑声交织,绘就出烟火气满溢的消费图景……这些鲜活场景,共同勾勒出山丹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轮廓——2024年,山丹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94.23亿元,较2021年的74.37亿元增长2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178元、21129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3%、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71:1,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协同跃升。

(从产业高地到乡村沃野,奋进中的山丹处处涌动高质量发展活力。)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外围保护地带的半农半牧县,山丹地处河西走廊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交汇点”,曾长期面临“生态保护红线”与“经济增长底线”的双重考验。如今,94.23亿元GDP的背后,蕴含三大“增长密码”:新能源产业从“单点突破”到“集群集聚”,现代农业从“规模扩张”到“全链增值”,文旅融合从“景点散落”到“全域协同”。这份成绩单,让山丹成功入围全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宏观经济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十强县”,这座丝路古城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追风逐光:新能源撑起“半壁江山”的集群密码
“你看中控屏上的实时运行参数,二期项目7月底正式试运行后,目前日外输量已超1000吨!”站在张掖LNG储备中心调控室,生产运行部副部长魏其旭指着跳动的参数介绍。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应急储备库,这里一、二期项目已合计形成日处理天然气150万立方米、储存3600万立方米(气态当量)的能力,正朝着“甘肃省最大天然气储备基地”稳步迈进。而不远处的东乐北滩光伏矩阵已连至绣花庙风电场,伟力得储能车间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这组“气、风、光、储”协同发展的实景图景,正是山丹新能源从“单点布局”到“集群支撑”的生动写照。

(张掖 LNG 储备中心储罐巍然矗立,为区域能源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十四五”期间,山丹打破“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以“追风逐光”的韧劲布局新能源产业,构建起“风、光、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全县新能源装机达1044.8万千瓦,电化学储能装机14.25万千瓦,全国电网侧商业化运营容量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已从补充能源跃升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集群崛起的关键,在于项目牵引与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全省首座330千伏汇集站率先并网,东乐北滩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协合风力发电绣花庙49.5兆瓦风电场等44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14倍,年均增长22.5%。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培育伟力得储能电池、辉宇新能源等规上企业,6户企业纳入市级智能制造培育库,推动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新能源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

(山丹清洁能源持续输出,赋能绿色发展。)
“十四五”以来,山丹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更清晰、成效更凸显。风电、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14.5亿千瓦时,既筑牢了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常态长效,又为区域工业生产供给绿色低碳能源,助力“零碳”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招商引资靶向施策,中核汇能等链主企业相继落地生根,带动新能源产业全链条稳步发展,与煤炭、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力,构建起县域经济多元支撑格局。与此同时,通过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多领域低碳转型,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从单一项目到集群发展,从能源补充到产业支柱,山丹以新能源产业的突破性发展,让祁连山脚下的“绿色动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让“追风逐光”的蓝图照进高质量发展现实。
耕读兴农:“薯草菜羊马”的全链增值密码
“以前种传统品种马铃薯,亩产也就3吨多,个头小、品相杂,还得自己拉到几十公里外的市场叫卖,忙半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咱种的是山丹本地培育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亩产直接冲到5吨多,薯块匀实、淀粉含量高,收完不用愁销路,直接拉到隔壁亚盛薯业的加工厂,一斤能多卖两三毛!”种植户王芳掂着刚挖的薯块,算起的“增收账”——这账里,藏着山丹农业“种得优、加工精、卖得俏、赚得多”的全链增值密码。

(山丹13.5万亩马铃薯丰收,农户增收喜开颜。)
“十四五”期间,山丹锚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方向,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农业潜力。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2.84亿元,较2021年增长28%,“土疙瘩”逐步向“金宝贝”转型。马铃薯产业建成国家级种薯繁育基地,年加工10万吨、产值12.5亿元;打造现代肉羊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百万只肉羊屠宰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山丹羊肉”跻身“甘味”名片;孕马存栏2万匹,血清加工产值1.4亿元,形成“养殖—加工”闭环;30万亩优质饲草、6.7万亩高原夏菜联动发展,总产值超7.5亿元。全省首块2159亩富硒土地的认定,更让富硒蔬菜、羊肉等产品附加值倍增。

(山丹以“庄园经济”解锁乡村振兴密码,“土豆驿站”成为农旅融合新亮点。)
品牌赋能与主体培育双向发力。全县累计培育12个“甘农”品牌、47个“三品一标”产品,“焉支雪”面粉、“康源”牛羊肉等畅销省内外。1053家合作社、1858家家庭农场抱团发展,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联结43%的小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8个特色庄园串珠成链,土豆驿站、羊主庄园等实现“农文旅”融合,让农业既有“土味”更添“韵味”。
科技赋能+改革提效,为产业升级注入双引擎。河西马铃薯试验站选育新品种9个,“甘农薯7号”亩产达5.6吨,较传统品种增产60%;25.8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节水40%、节肥3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革试点提质扩面,26个试点村上半年营业收入超465万元。从种到养、从加工到销售,山丹用全链增值密码,让“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文旅融城:从“景点观光”到“全域度假”的升级密码
“没想到山丹既有焉支山、山丹马场的自然风光,还能看《古韵山丹》沉浸式演出,在焉支巷子尝炒拨拉!”兰州游客李女士翻看着旅行影像,感慨这趟三日行程“体验远超预期,来了就不想走”。这份认可,正是山丹文旅从“单点打卡、来了就走”到“全域沉浸、深度停留”的生动写照。

(文旅融合,让山丹马场焕发新机。)
曾几何时,丝路古道、山丹马场等优质资源分散,未能形成聚合效应。“十四五”期间,山丹锚定“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定位,以“龙头引领、两翼带动、四区联动、多点支撑”格局破题:交通先行打通时空壁垒,G312线改造让县城至马场车程减半,山丹北高铁站接入兰新高铁,兰张高铁三四线已开工建设,山丹即将迈入“双高铁”时代;30余个文体旅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第三届山丹炒拨拉美食节,烟火气十足。)
业态创新与配套升级双轮驱动,让游客“留下来、住得好”:焉支巷子聚集30余家特色商户,炒拨拉美食节掀起消费热潮;汉明长城研学、祁店村冬至民俗文化活动各具风情;《一部手机游山丹》小程序、全域旅游手绘地图提供便捷服务,乡村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构建起“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景区品质持续升级,新增5家国家3A级景区,8条精品线路覆盖全场景需求。
“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66.36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22.6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08%、3.45%。从零散景点到全域度假目的地,山丹成功实现文旅消费升级,成为河西走廊上亮眼的旅游名片。
制度创新:94亿增长的深层支撑
94.23亿元GDP的跃升,核心源于制度保障与创新驱动的双重赋能。“十四五”期间,山丹县以改革破题、以创新提效,破解发展堵点难点,释放持续红利,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伟力得储能电池公司,加紧赶制新能源订单。)
以营商环境改革擦亮发展底色。推行“一网通办”“乡事城办”等举措,99.3%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12345热线满意率保持98%以上。“数字政务门牌”“标准地+双信地”等改革获全国、全省推广,营商环境省评从第29位跃升至第13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3.8%,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
靠要素保障机制打通发展脉络。建立“规划引项目、要素跟项目”机制,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政策性资金22.52亿元,撬动民间投资年均增速23.2%。创新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模式,累计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58.81亿元,中核汇能、伟力得等链主企业落地见效,为产业升级注入关键动能。

(山丹植物基新材料项目,建设火热推进。)
用治理创新筑牢发展根基。推行“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构建“智慧监管+多元共治”市场监管体系,效能持续提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国企等改革,盘活国有及集体存量资产,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发展动力,让发展活力更足、后劲更强。
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从“生态约束”到“生态赋能”,山丹94.23亿元GDP的增长密码,本质是“工业主导、生态优先”为核心,“产业协同、改革驱动”为支撑的双定位协同实践路径——既立足“生态功能型县域”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又以“工业主导型县域”培育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保护与工业升级的双向共赢。这座丝路古城的实践有力证明:工业主导与生态功能并非对立,只要找准“工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契合点、产业协同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点、改革创新与双定位的发力点”,就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工业动能、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发展胜势,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山丹融媒 吴鹏)
- 2025-11-10祁连山下是我家|平川镇:餐暖衣温家更安 点亮“银龄”幸福路
- 2025-11-10祁连山下是我家|新华镇:小杂粮“磨”出大产业 黑小麦“链”就致富路
- 2025-11-10【祁连山下是我家】 金融“活水”泽润张掖
- 2025-11-10【祁连山下是我家】甘州:多元活动受热捧 文旅融合绘新篇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