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里会外看进博:上海文化地标编织城市斑斓图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进博会的璀璨舞台,上海的魅力却不止于此。在会展的喧嚣之外,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生活以独特的姿态铺展开来,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前世今生。从和平书院的静谧书香,到城市书房的多元包容,再到今潮8弄的海派风情,还有岑卜村与和睦水街的自然与匠心,共同编织出上海生活与文化的斑斓图景。

踏入上海和平书院,仿佛翻开一本写满故事的书。这座位于和平公园内的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阅读图书馆,由四栋主题馆、一座艺术馆和一片中心阅读绿地构成,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葱郁的绿色之中。馆内藏书10余万册,多维阅读场景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找到一方阅读天地,儿童在低幼区沉浸于绘本的奇妙世界,青少年在自习区专注学业。绿色建筑设计让其入围2025年“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夜幕降临时,它的灯光依旧明亮,为夜归人、求知者点亮精神栖息地,书香与公园草木气息交融,完美融合了阅读、生活与自然。

城市书房同样展现着上海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以闵行城市书房华漕馆为例,身处国际社区的它,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划分出六大功能区,其中少儿阅读区专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这里还成立志愿服务项目,让孩子们在志愿服务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助力他们成长。

四川北路的今潮8弄,是探寻海派文化源头的绝佳之地。它的前身是石库门住宅小区公益坊,修缮后的8条弄堂内66幢老建筑,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漫步其间,精美的雕花窗棂、复古的石库门尽显岁月的韵味,让人不禁联想到往昔弄堂里的家长里短。石库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民居的元素与西方建筑的特点,是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典型代表。在这里,石库门不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海派文化的物质载体,见证了上海从传统江南城镇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弄堂里,老人们坐在门口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嬉笑玩耍,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而不远处,潮流艺术展览、时尚买手店又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时尚与先锋。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通过各种沉浸式体验活动,人们能更深刻地领略独特的海派文化魅力。

与城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岑卜村宛如一首灵动的田园牧歌。踏入村子,葱郁的树木随风轻摇,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水面波光粼粼,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里河网纵横,桥梁交错,有着上海其他地方少见的水乡韵味,被众多水上运动爱好者亲切地称为“魔都小亚马逊”。游客可以租上皮划艇或桨板,顺着蜿蜒的河道前行,微风轻拂脸颊,带来泥土与青草的芬芳,让人全身心地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感受着乡野间无拘无束的自由。

再看和睦村,徐泾河贯穿而过,沿着河岸打造的和睦水街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好似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村庄的宁静与美好。潺潺流水间,白墙黛瓦的民宅错落有致,与岸边的翠绿相互映衬,美得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河畔摆放着遮阳伞和桌椅,有人惬意“躺平”休憩,享受着慵懒的时光;七色雀鹊桥旁,阿姨爷叔兴致勃勃地摆pose拍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沿着水街漫步,脚下是石板路的质朴,耳边是水流的潺潺声,若是累了,随意走进一家茶馆,点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静静享受这份独属于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进博会是上海向世界展示经济活力的窗口,而这些隐匿在城市各处的文化地标,同样是上海递给世界的独特名片,它们共同构成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生活方式,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品味。

- 2025-11-09进博会甘肃馆里的“文化桥”:天水雕漆匠心传递中国友谊
- 2025-11-09庆阳香包绣梦第八届进博会 国际舞台开启民俗出海新机遇
- 2025-11-09舟曲新貌亮相第八届进博会 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振兴画卷
- 2025-11-08牛肉面马师傅“驾到” 甘肃网红文创上新“可可爱爱”闯进博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