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中药材产业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民乐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生产、加工、购销规模,强化品牌建设,中药材产业不仅成为民乐县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更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钱袋子”。
精准布局,绘就产业“规划蓝图”
民乐县深刻认识到科学规划对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立足本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资源优势,精心擘画产业发展蓝图。先后出台《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药材产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路径。
在种植布局上,民乐县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将发展的重点聚焦于沿山区域,集中力量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与连片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已成功建成33个千亩以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70多个5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
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民乐县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稳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在20万亩以上,每年产出优质药材超过8.4万吨。在规模稳定的基础上,产能稳步提升,为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为后续的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保障。

三产联动,打造产业“增长极”
民乐县以打造河西走廊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为目标,全力构建“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加工环节,民乐县采用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成功引进诚泰药业、陇瑞药业等12家实力雄厚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注重培育本土加工力量,扶持发展了33个中药材初加工作坊和22个小型初加工作坊。这些作坊虽规模不大,但灵活性强,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与大型企业形成互补。多层次、多元化的加工体系逐步形成,全县中药材年加工能力突破6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仓储与销售环节同样亮点纷呈。民乐县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投入,打造了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中药材仓储基地,有效解决了药材储存难题,保障了药材品质。在销售方面,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展会等平台,将民乐中药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田间地头的新鲜药材,到加工车间的精品饮片,再到走向市场的各类深加工产品,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延伸,激活了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利益共享,铺就农民“致富路”
民乐县始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创新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动模式和“订单式”生产模式,构建起稳固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全县积极培育中药材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目前已培育72个中药材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162户种植大户。这些合作社与大户如同产业发展的“桥梁”,一头连接着分散的农户,一头对接着广阔的市场。它们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联动模式下,企业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订单”,农户按照订单要求进行种植,企业负责收购与加工销售。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企业的原料供应稳定,又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与收入保障。在产业的带动下,3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均增收超2万元。农民不仅通过种植中药材获得收入,还能在加工企业、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民乐县在中药材产业发展道路上,通过精准布局、三产联动、利益共享等一系列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未来,民乐县将继续深耕中药材产业,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让中药材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奏响更加激昂的奋进之歌。
通讯员 杨玉红 张志新
- 2025-11-05民乐:多元产业驱动 走出富民强县特色路
- 2025-11-05崆峒:苹果丰收采摘忙 产业兴旺促增收
- 2025-11-05高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 2025-11-05武都:柿饼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