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柿饼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曾经作为“庭院经济”零散存在的柿子树,如今已发展成为武都区一项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一颗颗小小的柿饼,正成为撬动山乡振兴的“金疙瘩”。
在武都区姚寨镇,村民王大爷家院子里,一串串削好皮的柿子像小灯笼般整齐悬挂,在阳光和微风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凝结出诱人的糖霜。“以前家里的柿子吃不完就烂在树上,或者挑到集市上卖几个零钱,根本不成气候。”王大爷一边熟练地给柿子翻身,一边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销售,我们只管放心种、用心晒,根本不愁卖!”
王大爷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武都区近年来对柿饼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打造。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分散的农户被组织起来,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柿饼的品质和食品安全;电商平台则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武都柿饼走出了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的兴旺,最直接的体现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桔柑镇的柿饼加工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分拣、包装。村民李大姐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笑着说:“以前冬天农闲,就在家闲着。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柿饼啊,真是咱们的‘甜蜜’事业!”
武都柿饼的良好口碑,源于其独特的品质。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柿子含糖量高,口感绵密香甜。在制作上,武都人既保留了传统的悬挂晾晒工艺,保证柿饼的原始风味,又引入了现代化的食品烘干和包装技术,有效规避了天气风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相。
“我们坚持‘古法新做’,既要‘老味道’,也要‘新标准’。”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申请‘武都柿饼’的地理标志产品,希望用更好的品牌形象,把这份‘甜蜜’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
如今,行走在武都的乡村,空气中都弥漫着柿饼的香甜。这抹亮丽的“武都红”,不仅描绘出丰收的画卷,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柿饼,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武都的乡村振兴之路,铺就了一层厚实的“甜蜜”底色。
通讯员 王玉娟
- 2025-11-04静宁:山地苹果喜丰收 产销两旺富农家
- 2025-11-04漳县:梯田麦浪绿 冬管忙护“粮袋子”
- 2025-11-04华亭:金秋处处好“丰”景 遍地金黄收割忙
- 2025-11-04武都:药田丰收富农家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