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马蹄寺石窟群:绝壁悬塑里,藏着千年文化密码

2025-10-28 20:32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程健 宋芳科 刘姗 孙珩力

  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一处被誉为“祁连山绝壁佛国”的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

  这里不仅以险峻的地势和神秘的传说闻名,更以其跨越千年的壁画艺术,成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和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资料。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张掖市。

  当天,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媒体、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大V等30余人组成的采访团走进马蹄寺石窟群专题采访。 

  马蹄寺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窟”,现存70多个洞窟,壁画总面积逾2500平方米。

  这里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千佛洞、金塔寺、马蹄南北二寺及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单元,涵盖北魏、西魏、隋、唐、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风格从早期的浑厚刚健到晚期的繁复华美,构成了一部跨越千年的“壁上史诗”,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千佛洞第6号窟的隋代壁画尤为珍贵。该窟壁画以石绿、赭红、金粉为主色调,采用“铁线描”与“兰叶描”并用的技法,线条遒劲流畅,佛像面部丰圆、衣纹贴体,展现出隋代造像“雄伟健实”的时代特征。 

  罕见的是,窟内一佛二弟子石雕立像背后的壁画,以“减地平钑”手法刻画飞天与供养菩萨,人物体态轻盈,衣袂飞扬,与雕像形成立体与平面的对话,堪称中国早期石窟“塑绘一体”的典范。

  金塔寺东窟的“高肉雕飞天”壁画则代表了北朝晚期至唐代河西地区的最高艺术水准。这组飞天伎乐以高浮雕形式悬塑于窟顶,壁画部分以矿物颜料绘制祥云、莲花与乐器,飞天或吹笛、或弹琵琶,身姿呈“V”字形凌空飞舞,面容天真烂漫,被誉为“会唱歌的壁画”。 

  值得一提的是,其独特的“高肉雕+彩绘”模式,全国仅此一例,学界认为其融合了西域犍陀罗艺术与中国传统线描技法,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证据。

  而“三十三天”石窟的元明壁画,则以宏大的叙事场景和丰富的民间信仰元素著称。第七层主窟四壁绘有《西方净土变》《弥勒经变》等大型经变画,画面以金粉勾边,青绿山水为背景,人物多达数百身,帝王、僧侣、平民、乐伎皆栩栩如生。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壁的《商贾图》,描绘西域商队驮载丝绸、玉石穿越祁连山的场景,其驼队装束、货物形制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一脉相承,印证了河西走廊作为国际贸易通道的千年延续。

  学者认为,马蹄寺壁画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填补了麦积山以西、敦煌以东的佛教美术空白。一方面,其早期壁画受西域影响,人物高鼻深目、衣纹厚重;中期融入中原审美,出现“秀骨清像”的南朝风格。另一方面,其晚期的壁画则吸收了藏传佛教与蒙古元素,形成多元并蓄的艺术面貌。而这种“断层中的连续”,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东西传播路径的“关键标本”。

  此外,部分洞窟仍保留着北凉时期的“千佛叠影”壁画:在赭红色底壁上,以白线勾勒千佛轮廓,再以金粉点染佛髻,形成“影影绰绰、光光相接”的视觉效果。这种源于龟兹的“凹凸花”技法,在河西地区仅存于马蹄寺与文殊山石窟,被誉为“可以触摸的佛光”。

  如今,当游客踏上金塔寺240级石阶,仰望百米绝壁上的东窟,仍可看见飞天衣袂间的石绿与金粉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千年前的乐音仍在山谷回响。

  这些壁画,不仅是古代工匠的信仰绝唱,更是祁连山深处一部无声的史诗,等待世人驻足聆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