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玉门:多元驱动激发产业活力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2025-10-24 11: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玉门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核心目标,聚焦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改旧棚、推轮作、强科技、育头雁”四轮驱动,有效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共赢之路。

  旧棚改造“焕新颜”,激活设施农业新潜能

  面对部分区域农业设施老化、产出效率不高的现状,玉门市柳湖镇将老旧蔬菜棚室改造作为提升产业基础的突破口。今年,采取“衔接资金支持+ 村级统筹 + 农户自筹”的模式,投资210万元,对小康村使用年限长、结构不合理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工程包括加固棚体、更换新型保温覆膜、配套卷帘机、滴灌系统等。昔日低矮破旧、抗灾能力弱的“老棚”焕然一新,变成了坚固耐用、调控便捷的“高效棚”。改造后的大棚不仅显著提升了温光利用效率和抗风雪能力,延长了生产周期,更为引进种植高附加值果蔬品种创造了条件,单位面积产值平均提高约10%,直接带动了参与农户的增收,让传统设施蔬菜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轮作模式“增效益”,探索节本增收新路径

  通过“村级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切实解决边产边销的问题,采取双茬“轮作 +”模式,秋冬主要种植圣女果、普罗旺斯番茄,春秋主要种植西瓜、花海小辣椒、时令叶菜等预计棚均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元以上。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消除了空茬棚,而且有力促进种植户稳定增收。同时破解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提升土壤肥力和综合效益,“瓜果+叶菜”等高效生态轮作模式。“早春西瓜—夏休耕灌水闷棚—秋后圣女果”合理安排茬口,有效减少了土传病虫害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同时,通过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轮作茬口、技术规程和销售渠道,形成了“一年四季地不闲、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生产格局。这种科学的轮作制度不仅保障了蔬菜的稳定供应和品质安全,更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农户的经营效益,成为农户增收的“稳定器”。

  科技服务“提质效”,强化产业发展新支撑

  玉门市柳湖镇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将技术服务作为提升产业质效的关键环节。一是积极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及科研院所对接,定期引进示范适合本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新优特蔬菜品种,逐步优化品种结构。二是构建“市级专家+县级农艺师+土专家”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技术讲座,并针对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进行“手把手”指导。三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通过精准化的科技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蔬菜产品的商品率、优品率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科技动能。

  培育头雁“领方向”,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深知“群雁齐飞头雁领”的道理,柳湖镇高度重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工作。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外出培训、评选表彰等多种方式,着力从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青年、技术能手等群体中,遴选和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情怀的蔬菜产业致富带头人。如:富民村的李文仙,多年来扎根设施温室种植领域,凭借持续精进的技术与精细化管理,所产作物品质稳步提升,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年销售额已突破8万元。与此同时,返乡大学生石勤红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推动种植环节向智慧化、标准化升级,并通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农产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这些“领头雁”在技术推广、市场开拓、品牌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他们通过“传帮带”,将成功的经验模式、先进的技术理念、稳定的市场渠道分享给周边农户,形成了“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性发展局面,有力领跑了全镇蔬菜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质化方向发展。

  下一步,玉门市将继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巩固拓展现有成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全面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通讯员 郑文华 赵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