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文旅赋能促“三交” 同心共筑团结梦

2025-10-21 0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民族日报

  原标题:文旅赋能促“三交” 同心共筑团结梦

《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实景剧演出

  中国甘肃网10月21日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记者 马尚龙)近年来,临夏州文旅系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探索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交”)的创新实践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河州大地绚丽绽放,处处呈现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游客与当地居民互动交融的生动图景。

  高位推动,拓展交往新空间

  临夏州立足区位与资源优势,以“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为抓手,锚定“打造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通过制定实施《临夏州旅游促“三交”实施方案》《打造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方案》等文件,为文旅促“三交”绘就清晰的“施工图”。

  世界级的炳灵寺石窟、悠扬的花儿艺术、壮丽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每张金字名片熠熠生辉;“花儿临夏·在河之州”“避暑天堂·康养胜地”的文旅品牌声名远播。八坊十三巷、州彩陶馆等一批特色景区和文博场馆,不仅是游客领略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窗口,更成为各族群众日常交往的“生活场”和情感交融的“连心桥”。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长286公里的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如同一条绚丽的丝带,串联起4县28个乡镇、24个A级旅游景区和130余家特色农家乐。这条“富民路”“团结路”直接带动周边30多万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拓宽了增收渠道,极大地扩展了各民族群众与八方游客的交往空间,使旅游之路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文化赋能,激活交流新活力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禹文化、彩陶文化、齐家文化、花儿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这些由临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厚滋养。

  州内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并将其创造性融入景区风貌、建筑风格、线路设计、文创产品、展陈展示、讲解体验的方方面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黄河安澜》《米拉尕黑》《花儿烂漫》等精品剧目轮番上演;“石榴籽”“石榴花”“大眼睛”等多民族花儿乐队用歌声传递团结情谊。

  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内核,被细腻地嵌入所有景区和文博场馆的讲解词中。通过举办旅游促“三交”讲解员培训班、乡村旅游培训班,提升服务与宣讲水平。临夏州文化旅游节、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东乡唐汪杏花节、和政梨花节、永靖郁金香旅游节等系列节会,已然成为各族群众共享共乐的文化盛宴。《花开临夏五千年》《遇见牡丹》等实景剧目常态化演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各族游客在载歌载舞中深度互动,在共同守护文化根脉中凝聚共识,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增进了解、增强文化自信。来临游客和自媒体博主纷纷为临夏的美食、美景、文化与和谐氛围“点赞”。

  业态融合,打开交融新格局

  促进文旅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是临夏州的关键举措。全州重点培育打造了大墩峡等21个“文旅+民族团结”示范景区,其中松鸣岩、八坊十三巷成功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州博物馆被命名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树立了行业标杆。

  围绕市场需求,临夏州精心策划了生态廊道自驾游、康养避暑休闲游、探秘遗迹研学游、民族风情体验游、黄河文化探源游、竞技健身畅享游、红色教育经典游7大主题线路。先后推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研学之旅、旅游大通道自驾之旅、环炳灵湖风情线观光之旅等50余条精品旅游攻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这些线路不仅让游客饱览临夏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更让他们在行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临夏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实践。

  成效已然显现。今年1—7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840万人次,同比增长9.6%;实现旅游消费159亿元,同比增长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青海、陕西、宁夏、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区市的游客大幅增长,文旅在促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综合效应正在持续放大。

  行走今日临夏,山水之间流淌着民族团结的赞歌;景区内外跃动着交往交流交融的身影。临夏州正以文旅为媒,不断书写着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