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甘肃皋兰:“天把式”匠心守护百年梨树 果农笑开颜
秋分过后,黄河之畔的什川古梨园迎来了一年中丰产增收的时刻。枝繁叶茂的古梨树枝头,沉甸甸的软儿梨压弯了枝条,金黄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片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梨园里,“天把式”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将百年梨树的馈赠装进果筐,也把丰收的希望扛回了家。

沉甸甸的梨挂满枝头(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非遗“天把式”:300年云梯技艺的智慧结晶
“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天把式’耕作,春天授粉,夏天疏果,秋天采摘,冬天修剪,都是靠这门技艺来完成。”果农魏永举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手里刚摘下的软儿梨还带着枝头的微凉。
作为土生土长的什川人,他是地道的“天把式”,从父辈手里接过管护梨树的活儿,一守就是几十年。如今,他和妻子彭添清共同照料着16棵百年古梨树,今年光是梨的产量就达8000斤,按市场价算能卖出24000元。

魏永举在自家梨园摘梨(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什川古梨园,“天把式”不仅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手艺,更是闪耀着非遗光芒的文化瑰宝。“‘天把式’是省级非遗,它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用松木制成高达十多米的云梯来高空作业,从地面看,主梯点和两戗杆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从垂面看,又构成三角锥体,稳定性极高,而且云梯能灵活地钻入树冠中心部位作业,可采取靠枝、立梯等多种方式,是现代机械工具几乎无法替代的存在。”魏氏“天把式”传承人魏生恒道出了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它凝聚着我们老先祖留下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要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保护好咱们的这片古梨园。”
四季匠心耕耘梨园 老技艺结出“饱满果”

沉甸甸的梨挂满枝头(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正是依托这样的非遗技艺与工具,古梨园里的“天把式”们不用复杂的机械,全凭一双巧手和多年积攒的经验打理梨树:春天授粉时,能准确找到每朵花的花蕊,让授粉率提上去;夏天疏果时,眼疾手快地去掉小果、病果,保证剩下的果实能均匀吸收养分;秋天采摘时,筐篮里垫着软布,轻摘轻放,避免果实磕碰留疤;冬天修剪时,既会剪掉杂乱的枝条,又能为来年挂果留出足够空间。这份独具匠心,让百年古梨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年都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丰硕果实装满筐(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76岁的魏兴亮,更是什川古梨园里响当当的“老把式”。从20岁扛起云梯走进梨园,他与古梨树打了56年交道,自家一亩果地里的7棵梨树,每一棵的树龄、长势、结果习性,他都了如指掌。“只要用心去付出了,肯定能收获丰硕的成果。”老人蹲在梨树下,轻轻捏了捏刚摘下的软儿梨,满脸欣慰。今年,他的梨树迎来了好收成,一共摘了3000斤软儿梨,这些果实个头大、肉厚皮薄,咬一口汁水清甜,按行情能卖出一万元。管护梨树的这些年,魏兴亮始终坚持老办法:施肥只用农家肥、羊粪、厕所粪便等有机肥,不催熟、不打过量农药,再配上精细管理,让软儿梨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着天然的好品质。

魏兴亮与家人一起摘梨(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把式”巧手护梨园 果农笑盼好日子
丰收的喜悦,不仅藏在满筐的果实里,更藏在拓宽的销路中。彭添清一边帮着丈夫分拣梨,一边笑着分享自家的销售经验:“我的销售渠道,是市场零售、发朋友圈以及老顾客介绍,这大大拓宽了我的销售渠道。”在她眼里,自家种的软儿梨就是什川古梨园的“黄金果”,“盼着她能卖个好价钱,家里日子过得更好,也盼望我们什川古梨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能靠着这些老梨树过上更舒心的日子。”现在,靠着线上线下结合的销路,她家的梨不用愁卖,不少老顾客更是每年都会提前预订,就为了这口来自百年梨园的清甜。

果农彭添清笑开颜(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在什川,“天把式”不是过时的老手艺,而是守护古梨园的“传家宝”——它让百年梨树焕发活力,让果农的日子有滋有味,更让什川古梨园的故事,伴着每一颗清甜的软儿梨,传到更远的地方。在这里,“天把式”们用双手守护着这片百年梨园,用匠心延续着农耕文化,也让这项技艺成为古梨园丰收的“金钥匙”,助力更多果农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幸福与希望。(来源:皋兰县融媒体中心)
- 2025-10-20【甘快看】甘肃庆阳 G244线火巷沟特大桥成功封顶
- 2025-10-20【甘快看·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黄土高原的绿色馈赠——从第22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看甘肃农产品破茧成蝶
- 2025-10-20【甘快看·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书写迈向算力高地的“智慧答卷”——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庆阳)节点建设扫描
- 2025-10-20【甘快看】“苹”啥喜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