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文县:“哞”声为号 奏响乡村振兴实干乐章

2025-10-16 11: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的暖阳洒满文县堡子坝镇朱家台村,文县梓茏养殖合作社的东西部协作肉牛养殖基地一派热火朝天。拖拉机载着优质饲料穿梭其间,工人们忙着添料、清扫,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或低头咀嚼,或甩尾踱步,浑厚的“哞”声此起彼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实干乐章。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堡子坝镇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抢抓政策红利机遇,把肉牛养殖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绘就出了一幅“牛”气盎然的振兴画卷。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牛”合力

  堡子坝镇朱家台村党支部以撂荒地整治整村推进为契机,把文县梓茏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党关系转入村党支部,培育为党员致富带头人。依托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养殖户提供购销对接、饲养指导、防疫技术支持和饲草供给等全链条服务,带动周边群众抱团发展。同时以“三链建设”为抓手,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党建联合体,制定了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规程,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走访慰问,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强大动能。

  打造集群,筑牢产业“牛”根基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堡子坝镇全力构建规模化养殖体系。该肉牛养殖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以“圈养+散养”模式分两期推进,全部建成后可实现700头存栏规模。目前一期15亩养殖区已投入使用,300头肉牛长势正盛;二期依托6000亩天然牧草地散养400头肉牛。

  “规模化养殖让我们心里有底!”养殖户杨金贵望着牛栏满脸笑意,“规模化养殖取代了传统模式的分散低效,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

  该养殖场负责人王亮补充道,“从集中采购饲料降成本,到统一推广养殖技术,再到精准防控疾病、拓宽销售渠道,标准化流程让每个环节都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为农户开辟了一条稳定致富之路。”

  市场运作,拓宽增收“牛”路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合作社创新形成“自筹+30%畜牧业发展基金+村集体经济入股+青岛东西协作专项资金+农村道路项目扶持”的多元发展模式。在延伸产业链上持续发力,以原切肉牛为原料,开发毛肚、牛肉干、牛蹄筋等绿色加工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同时,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与青岛叁加壹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3条稳定合作渠道,实现了产销精准对接。

  标准培育,打响品质“牛”招牌

  “好山好水养好牛,科学养殖出精品。”梓茏养殖合作社专业技术负责人毛凤祥介绍,他们把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既提高利用率,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搭配牧草、玉米粉、豆粕、麦皮等调配营养饲料,确保肉牛品质。

  此外,镇政府还定期邀请农业专家驻场指导,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控,全程遵循标准化流程。

  标准化培育让这里的肉牛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安全生态,深受市场青睐。“每一口肉都经得起检验,咱们的牛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毛凤祥的自信,源于对养殖全流程的严格把控,也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赋能,注入发展“牛”动力

  政策红利的持续“加持”,为肉牛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堡子坝镇政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帮扶平台,为肉牛养殖产业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金融机构提供便捷贷款服务,有效解决养殖户资金难题;支持土地流转,保障养殖场建设用地;通过就业扶持,吸纳当地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养殖增收+务工致富”双提升。

  红利,是最好的驱动。“多亏政府扶持,我才能从普通养殖户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养殖户米玉文感慨道。如今,这里育龄肉牛体重可达6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5元,单头售价约2.1万元,育肥6个月纯利润达5500元,可观收益让越来越多农户投身肉牛养殖产业。

  哞声阵阵催奋进,蹄疾步稳启新程。堡子坝镇以党建聚合力、规模强产业、标准树品牌、政策拓新路,让肉牛养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随着产业链条延伸与品牌影响力提升,这张“牛气冲天” 的特色农业名片,正为堡子坝镇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赋能,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做好‘三农’服务保障,奋力绘就产业增效、农民富裕、乡村宜居的堡子坝新画卷。”堡子坝镇镇长赵辉表示。

  通讯员 刘玉玺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