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粮改饲”促转型 绿色循环谱新篇

玉米青贮收获机在田间作业
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获和秸秆回收的黄金时节。走进漳县武阳镇柯寨村李黎明家的玉米地,只见一排排青贮玉米植株挺拔茂盛,穗大粒饱,长势喜人。高速旋转的收割机如巨兽般吞吐着整株玉米,一次性完成收割、粉碎、抛送、装运等多道工序,实现了从田间到窖池的一体化作业流程。这种现代化的机械作业模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收获周期,有效避免了因天气变化导致的饲草霉变风险。
据测算,一台大型青贮联合收割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80至100亩,相当于过去数十人手工劳作数日的工作量。这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显著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品质一致性与发酵成功率。
近年来,漳县将粮改饲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政策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积极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拓展饲草种植面积,引领农业迈向绿色高效发展之路。
走进武当乡天康草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一堆堆秸秆被有序地送入粉碎机中,瞬间被粉碎成均匀的小段,粉碎后的秸秆紧接着被传送到压实设备处,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变得紧实致密。

青贮饲料包裹垛
“合作社目前在全县每天收购玉米秸秆约210吨,加工饲料200多吨,每吨销售价格460多元,全年累计销售8000多吨,实现纯收入80多万元,常年带动周边务工农户27人左右,每人年收入2万多元。”天康草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廷玉介绍。
粮改饲旨在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有利于降低畜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牧业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今年引进了青贮玉米新品种5吨,在全县推广种植0.5万亩。据农技人员测产分析,青贮玉米新品种较粮食兼用型玉米生物学产量亩增加两吨以上,籽粒产量增加250公斤以上,0.5万亩新增农业产值450万元,新增总纯收益430万元左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范爱平说。
曾经,每到收获季节,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滚滚浓烟不仅污染了环境,也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如今,随着粮改饲工作的推进,这些曾经让人头疼的秸秆成了宝贝。
据悉,今年漳县粮改饲项目面积达10300亩。下一步,漳县将督促项目实施主体加大收贮力度,保质保量完成粮改饲收贮任务,同时,继续做强做大生态发展、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通讯员 李全
- 2025-10-15玉门:科技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丰收画卷
- 2025-10-15静宁:红果映红致富路
- 2025-10-15西和:“生态鸡”唱出致富“交响乐”
- 2025-10-15灵台:果香满塬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