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一案例入选最高法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九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其中,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渭源路人民法庭“构建‘双环节三防线’医患矛盾化解机制 做深做实医疗纠纷源头治理”案例做法入选。
渭源路人民法庭辖区集聚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医患纠纷较多。法庭不断完善医患矛盾化解机制,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打造医疗纠纷化解体系
满足多元主体“新需求”
渭源路人民法庭优化司法资源,提升审判质效。组建专业审判团队,集中审理医疗纠纷案件,审理期限同比缩短62.74%,缓解医患纠纷对抗性强、审理周期长等困境。同时,建立专家调解库,为医患纠纷调处提供智力支持。联合省内三甲医院、政府单位、大学、律师事务所、仲裁委等多家单位,建立由大学教授、退休法官、医疗专家、律师等51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调解库,充实解纷力量。另外,同步健全双向工作机制,做实医疗纠纷前端实质性化解。依托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在辖区医院设立工作站,法庭干警、派出所民警、医疗纠纷调解员共同入驻,调解妥处纠纷。在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邀请医调委等五家组织入驻法庭,形成解纷合力。
构建“双环节三防线”调解机制
开辟依法维权“快车道”
出台工作方案,规范诉调对接程序。建立24小时医疗纠纷调解应急和会商通报机制,防范制止因医患纠纷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医疗纠纷案件前端实质性化解工作方案》,通过引入《专家意见书》、前置司法鉴定程序等方式构建“双环节”+“三防线”保障机制,提升审判质效。“双环节”保障,建立多层次调解体系。矛盾初期,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选择调解员,出具《专家意见书》,针对诊疗行为划分责任,向当事人“明理”,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依据《专家意见书》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案件,法官依法及时介入,组织司法鉴定,依据可采信的鉴定结论“释法”。2024年法庭新收医疗纠纷案件63件,全部采用“专业调解员+专家调解员”“专家意见书+庭前司法鉴定”模式实现前端实质性化解。依托“三道防线”,实化调解组织职能。与医调委等机构建立“当事人自行和解+医调委等组织接收报案、出现场且自行受理调处纠纷”“法院委托特邀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化解矛盾”“诉中调解+依法判决”三道防线,集中排查化解医疗纠纷。截至2024年底,医调委在法庭指导下调解结案1417起,化解率94.79%,医患满意度稳定在98%左右。
构建“1+5+N”对接模式
激荡基层治理“澎湃力”
渭源路人民法庭建立对接模式,畅通医疗纠纷化解渠道。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由平安办牵头,派出所、检察室、法庭、司法所、社区协同配合,调解组织、公证处、医疗机构等部门有机融合的“1+5+N”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畅通医疗纠纷化解渠道。二是优化工作模式,筑牢医患纠纷排查防线。实行“一街道一法官一社区一调解员”工作模式,法庭、调解中心、公证处分别安排法官、调解员、公证员联合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公证事务等工作。三是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助力保障医疗健康安全。2024年以来,法庭联合特邀调解组织赴医疗机构开展法律宣传18次、接待就医群众700余人,指导调解员为就医群众提供法律服务420余次,保障人民群众医疗健康安全。
本报记者 张 烁
- 2025-10-16金城关 品金城韵味 览千年文脉
- 2025-10-16“剩菜盲盒”在兰州掀起消费新风潮
- 2025-10-16兰州市开展“世界标准日”宣传活动
- 2025-10-1610月16日起 兰州市烈士陵园实施临时性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