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剩菜盲盒”在兰州掀起消费新风潮

2025-10-16 08:5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剩菜盲盒”在兰州掀起消费新风潮

  有人直呼“真香” 有人吐槽“踩坑”

  “剩菜盲盒”内的商品

  “惜食魔法袋”微信小程序页面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潮流下,“剩菜”也玩起了新花样。最近,兰州悄然兴起“剩菜盲盒”消费新模式,这里所说的“剩菜”并非残羹冷炙,而是商家通过相关平台,将临期或当日未售出但品相完好的烘焙点心、轻食简餐等食品,打包成神秘盲盒,以低于原价的折扣出售。这种兼具环保属性与惊喜感的消费方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尝试。

  1

  在线抢购+定点取货 低价享受“开盒惊喜”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兰州消费者主要通过“惜食魔法袋”微信小程序购买“剩菜盲盒”。打开该小程序,系统会根据定位推荐附近合作商家,也可通过分类、品牌等方式选择商家,商家类型涵盖烘焙店、便利店、蔬菜店等。其中,烘焙类商家占比约八成,这类盲盒定价在5.9元至23.9元之间,相当于原价的三四折,据平台评论区反馈,多数盲盒内含三到四件商品。商家提前上架可售份数,消费者在线抢购后获得取货码,并在指定时间段内到店领取。取货时间多集中在傍晚至商家闭店前。

  记者亲身体验了购买流程:14时许,下单西站附近一家面包店的15.9元盲盒,取货时间为18时至20时50分,超时未取无法取消和退款。19时许到店时,盲盒已打包好,内含一袋云朵吐司、一盒松松小贝蛋糕和一个可颂,原价总计41.6元。其中,可颂为当日生产,保质期为2天;吐司的保质期还有2天;蛋糕的保质期还有1天。

  2

  商家减损 消费者省钱 低碳消费实现双赢

  对商家而言,“剩菜盲盒”成为有效的“减损利器”。塞奇烘焙西关店的祁女士说:“我们每天根据临期食品数量上架2至3单,有货就上,没货就不上,特别灵活。原价30元至33元的组合只卖11.9元,虽然利润不高,但能避免食物浪费,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也很有意义。”

  20时30分,金瓯大厦的八点半便利店迎来“剩菜盲盒”取货小高峰。店员介绍,盲盒内含三明治、烤肠、饭团等即食商品,每份价值在25元至28元。“即便临近下架也要处理,这种方式既能减少损耗,又能满足顾客需求,基本一上架就被抢光。”一家蔬菜店老板也表示,入驻平台近两个月来,每日上架的10单“剩菜盲盒”均能全部售出。

  对消费者来说,高性价比是“剩菜盲盒”最直接的吸引力。在张掖路附近工作的95后王萌说:“花10元就能买到原价20多元的东西,很划算。”她每周都会购买两到三次“剩菜盲盒”,已成为平台常客。在八点半便利店陇星大厦店,前来取货的邱女士说:“我家住附近,经常买盲盒,早上给孩子加热当早餐特别方便。这些食品只是临期,品质完全没问题,性价比太高了。”

  平台评论区也有用户留言:“12元买到原价25元的蔓越莓司康和全麦面包,早上配牛奶当早餐,连吃三天都不重样。不仅省钱,还能避免浪费,每次买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超有意义的事。”也有消费者喜欢“开盒惊喜感”:“每次拿到盲盒都像拆礼物,不知道会是什么,有时是巧克力流心包,有时是海盐牛角包,偶尔还有商家赠送的小饼干,这种不确定性太有意思了。”

  3

  保质期短、品类重复,用户体验仍存短板

  与“真香党”的热情不同,部分消费者的体验却充满落差感。保质期“极限踩线”,让一些人直呼“不敢吃”。有用户在平台评论区留言:“晚上9点半取货,回家一看保质期到当晚11点,相当于拿到手只剩1个半小时就过期了,商家太不负责了。”也有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心存顾虑,担心品质问题。

  价值不符也让性价比打了折扣。有消费者称:“‘剩菜盲盒’标价15.9元,承诺价值在40元至43元,但我拿到的商品原价总计32元,差了最少8元,感觉被忽悠了。”消费者赵女士说,她特意查了商家门店的原价标签,发现“剩菜盲盒”里的商品都是单价较低的品类,“商家明显在‘凑数’,根本不是‘随机惊喜’,而是‘清库存套路’。”

  还有人吐槽:品类单一,导致惊喜感变乏味感。“连续三周在同一家店买‘剩菜盲盒’,每次都有两个相同的肉松小贝,我不爱吃肉松,最后只能送人。”消费者孙女士说,她理解“剩菜盲盒”的随机性,但希望商家能控制重复品类的比例,“哪怕多放一种不同口味的小点心,体验感都会好很多,现在完全没了开盲盒的期待。”还有消费者表示,虽然“剩菜盲盒”价格实惠,但取货时间普遍较晚,而且下单后不可退,让人感到很被动。

  此外,蔬菜类“剩菜盲盒”的品质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记者购买的一份15.9元蔬菜盲盒中包含黄瓜、白菜、三种辣椒、茄子、番瓜、平菇共8种蔬菜,种类丰富、份量适合单人食用,但个别蔬菜的新鲜度欠佳。

  4

  强化监管、优化体验,方能走向长远发展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消费者对“剩菜盲盒”的理念普遍认可——它既为商家减少了食品浪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是践行反食品浪费的有益尝试。大家对“剩菜盲盒”的期待也很明确:既要便宜、有惊喜,更要新鲜、安全、可靠。

  消费者期待平台加强监管,对“剩菜盲盒”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特别是对生鲜类商品的监管。同时希望商家坚守诚信底线,明确标注“剩菜盲盒”内商品的生产时间、保质期、储存条件、风险提示等关键信息,杜绝虚假宣传。在体验优化方面,建议烘焙商家、便利店推出定制化选项,允许消费者勾选不吃品类,如不含肉松等;蔬菜商家可对易损叶菜进行单独包装,并提示最佳食用时间,从而提升满意度。

  事实上,“剩菜盲盒”并非简单的临期食品打包,它考验的是平台的监管能力和商家的责任意识,其价值也不止于省钱,更在于探索低碳生活的可能性。只有平台、商家协同努力,才能推动“剩菜盲盒”从新鲜尝试发展为长久选择,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与环保目标的多方共赢。

  本报记者 许沛洁 见习记者 魏晓莹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