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霜降染果红 坚守酿甘甜

十月的葫芦河两岸,层叠梯田被红彤彤的苹果装点得暖意融融。走进静宁县仁大镇,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在高原阳光下泛着透亮的红晕,一年一度的苹果采摘季正拉开序幕。作为静宁县最早发展苹果种植的乡镇之一,这个拥有四十年种植传承的乡镇,用世代坚守的匠心,让“金果果”始终保持着上乘品质与稳定行情,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甜蜜传奇。
起源之地的风土馈赠
“这里是静宁苹果的灵魂所在。”仁大镇南门村果农李继红站在自家果园里,随手摘下一颗苹果,果皮上的红晕如阳光浸染的痕迹。作为国家认定的首个生态原产地苹果保护镇,仁大镇的风土密码藏在葫芦河蜿蜒的脉络中——梯田层叠的山地间,沙地绵延分布,白日蓄热、夜晚释温,天然拉大昼夜温差,让糖分在果肉中充分沉淀。9.8℃的年平均气温、183天的无霜期,再加上充足的光照,共同孕育出苹果的独特风味。
“这沙是天地给的宝贝。”76岁的老果农李海宗蹲下身拨开地表的细沙,语气里满是自豪。这种传承多年的铺沙种植法,不仅能调节温度,更能保持土壤干燥通透,减少病虫害侵扰,让果农得以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量。从1982年峡咀、小湾两社率先种下70亩苹果树开始,这片土地便与苹果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全镇6.5万亩果园占总耕地面积的92%,户均苹果收入超11万元。
四十年坚守的品质密码
“咬一口特别脆,汁水能溅到手腕上。”正在果园收购的四川客商拿起苹果试吃,果肉细腻紧实,清甜中带着一丝灵动果酸。这种“八分甜、两分酸”的黄金口感,全靠仁大镇果农守着时节规律——坚决等待霜降后自然成熟再采摘,此时低温不仅促进糖分积累,更让果肉达到“入口无渣”。
这份品质坚守贯穿种植全程,春季配方施肥、疏花疏果,夏季套袋护果、拉枝修剪,秋季透光管理,冬季整形剪枝,果农们像养育孩子般照料果树。在科技赋能下,更多科学方法融入田间,专家团队指导“每枝留1-2个果”的疏果标准,推广粘虫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实现精准施肥。果农李军明的体验颇具代表性:“以前总舍不得疏果,觉得果子多了收成好,结果个个长得小没分量,现在按教的法子来,一级果能从六成提到九成,单个果子还重了。”
市场认可的价格底气
“今年行情较好,‘75’规格起步的商品果能卖到5.5元一斤。”李继红算起收入账,家里几亩果园每年能挣十七八万元。这份底气来自市场的长期认可,仁大苹果因含糖量高、果形周正,不仅远销广东、海南等国内市场,更出口尼泊尔等地。
“现在不光靠客商来收,家里娃娃也帮着卖,让咱这苹果走得更远了。娃在外地上学,闲了就拿手机拍果园里的样子,一会儿拍摘苹果,一会儿拍咬开的果肉,发在网上给咱宣传。”果农们笑着说,“以前不懂啥叫电商,现在娃们手把手教,从网上接单、打包到发快递,自家的果子直接送到外地顾客手里,霜降后摘的新鲜果,没几天就能到人家桌上。”
夕阳西下,采摘后的苹果装满筐篓,在田埂上排成红色长龙。从当年偷偷拔掉苹果苗的疑虑,到如今“种果致富”的共识,静宁县用四十年坚守证明,唯有敬畏风土、恪守匠心,才能让“金果果”真正成为永续增收的“致富果”。
通讯员 李童晖 胡文龙 文/图
- 2025-10-13崇信:全域发力建和美乡村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5-10-13漳县:25万亩中药材织就富民增收新图景
- 2025-10-13泾川:饲草“链”起富民产业
- 2025-10-13宁县:多彩木耳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