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漳县:25万亩中药材织就富民增收新图景

2025-10-13 17:2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漳县中药材种植基地

  金秋十月,陇原大地渐染丰收底色,甘肃漳县的山川田野却依旧葱茏盎然——成片的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在田间舒展枝叶,农户们穿梭地头忙着除草管护,处处涌动着“绿满田间、生机盎然”的活力。

  漳县的中药材能有这般好长势,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该县地处西秦岭与黄土高原过渡带,高寒阴湿的气候、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充沛洁净的水源,共同构成了中药材生长的“天然适宜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让药材根系更发达、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更让漳县产的当归、党参等品类长期受到国内外客商青睐,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生态产业名片”。

  沿着盘山公路走进金钟镇看治坡村当归种植基地,海拔2700余米的山腰上,万亩当归田如绿毯般顺着山势层层铺展,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远远望去,仿佛给青山披上了一层生机盎然的“绿装”。“今年种了70亩当归、20亩黄芪,你瞧这当归长得多壮实!”村民白想红蹲在田埂上,伸手拨弄着当归的茎叶,语气里满是自豪,“从育苗到管护都跟着农业局技术指导要求来,看这长势,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在漳县,中药材产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零散种植,而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以金钟镇为例,当地既注重“产业链延伸”——培育龙头企业、拓展精深加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动中药材从“地头鲜货”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更聚焦“农户减负担”——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按照种植面积发放地膜、化肥,还安排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保驾护航”。

   种植大户雷景文算起了“收益账”,“以前种药材怕技术跟不上、怕投入打水漂,现在有补贴、有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你看这地里的黄芪,茎秆粗、叶片亮,等采收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话语间,他望着连片的药材田,笑容里满是对好日子的期盼。

  这生动的一幕幕,正是漳县深耕中药材产业的缩影。近年来,漳县始终锚定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路径,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收优势。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23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如今的漳县,正沿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向好”的路子稳步前行,让“好山好水种好药”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不断续写新篇。

  通讯员 汪泽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