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

2025-09-30 11: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正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智化转型为契机,持续深化治理改革实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党建引领,把稳治理方向之舵。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撑,将法治建设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把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推进文件制度“废改立释”,逐步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各项制度相互协同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党建引领+法治约束”的治理模式,为各项改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和制度支撑,确保学校在实施重大发展举措上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优化学科布局,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学科专业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兰州理工大学学科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环境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全球前1%,3个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升档进位,7个学科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工、精理、兴文、促融,实施“红柳学科建设系列计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1+3+N”优势学科群。重组“西部关键有色金属制备加工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家顶尖人才领衔学科建设,整合多元学科资源,打破专业壁垒,设立交叉学科。实行“小班额+高层次人才导师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筑起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创新人才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行动,夯实“引育留用”工作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师德师风建设等一揽子制度办法,激发持久工作动能。以薪酬分配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破五唯、立新标”,构建师德为先、教学为要、育人为本、科研为基、服务为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突出贡献紧密关联的“三元”分配制度,充分体现“质量导向、优绩优酬、人尽其才”的激励原则。职称评审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业绩为主、贡献突出”原则,设立直通车和绿色通道,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开辟破格晋升路径,让一批服务国家战略、解决产业难题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改进治理结构,推进机构改革实践。机构改革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健全设置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组织体系,坚持“科学规范、精简统一、目标导向”的原则,精简行政部门,系统性重构校内机构,建立权责清单,推进办学自主权规范运行。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新要求,整合相近学科资源,设立交叉融合学部,打破院系壁垒,实现资源配置和协同运行的系统化和高效化。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强化其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审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师生参与决策机制,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格局。

  深化数智赋能,实现治理效能跃升。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已建成60间智慧教室、37个仿真和语言实验室,推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兰小理”AI融合应用创新平台正式上线并接入“红柳易办”和企业微信,建设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师生办事便利度大幅跃升;搭建科研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范式,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要以“夯基垒台、融合赋能、高质发展”为思路,构建数智校园“1481”体系,包括1套基础设施、4大中台能力、8大应用场景和1个运行中心,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全领域赋能师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能与专业发展,实现科学决策与高效治理。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