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平凉红牛“链”就富民大产业

金秋时节,牛声“哞哞”。走进崇信县振兴肉牛生态养殖场,牛舍整洁明亮,搅拌机、撒料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2400余头平凉红牛或津津有味地进食,或悠然自得地反刍……这座联合村集体经营的养殖场,预计年收入达3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
近年来,崇信县坚持以“平凉红牛养殖代表全市最高水平”目标定位,持续夯基础、育良种、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全县牛产业呈现规模扩张、链条延伸、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县牛饲养量达8.76万头,存栏量5.54万头,出栏量3.22万头,完成产值4.84亿元。
项目引领,筑牢产业根基
崇信县坚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陇通源红牛养殖场作为崇信县招商引资项目,是集肉牛繁育、标准化育肥、养殖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于一体的现代肉牛养殖基地,眼下,牛棚、饲草棚、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剩余配套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预计10月底全面竣工。
“8月份已存栏1100余头牛,接下来我们将逐步补栏、储备饲草料,争取早日实现全面运营。”崇信县陇通源红牛养殖场负责人路九顺说。
近年来,崇信县深入实施“万千百十”扩繁工程,全县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5个,修建养畜棚舍371座,建成窑洞养牛示范点22个、示范带7条,千头以上养殖场5个,集中改造窑洞1700孔。创建红牛产业强镇4个,养牛专业村9个。
政策赋能,激发养殖动力
“群众有意愿、有冲劲,政府有想法、有作为。”是崇信红牛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崇信县明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明军坦言:“平凉红牛肉质好、销路畅,就是投资大。”崇信县精准制定“五补一贴”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予以精准支持。2024年度,兑付产业奖补资金2227万元。
明鑫家庭农场依托县级衔接资金413万元,建成窑洞生态养殖场1处、标准化养殖小区1处,改造窑洞69孔,养殖规模从最初1头牛,发展至如今756头的可观数量。“红牛基础母牛补助1000,当年产犊的还能追加补1500,另外,窑洞饲养的红牛基础母牛还能补助500元,我还种了850亩饲草,一年能为我节省50余万元。”王明军真切的感受到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同时,实行“一企一策”管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技术服务指导,实现日粮配制、养殖技术、疾病综合防治、精深加工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形成了完备的高档牛肉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延链补链,拓展增值空间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要效益更要增值。崇信县积极招引和培育高档牛肉分割、饲草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等关键项目,其中,推动牛肉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强链补链的重要方向。“我们用的就是平凉红牛,肉质好,销路不用愁。”甘肃芮和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丽说。走进黄寨镇牛肉食品加工基地的生产车间,卤香扑鼻,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忙碌作业,经过腌制卤煮、包装、杀菌、分拣等多道工序,日均1500斤牛肉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依托崇信红牛养殖规模,将传统秘制配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已推出卤香牛肉、休闲熟食等3个系列、十余种口味的产品。”王丽说。
目前,崇信县招商建办了伊顺祥牛业、陇通源等链主链员企业17家,年种植优质饲草5万亩以上,培育牛肉食品加工及销售企业11家,2025年“陇信和”“芮和香”2个企业自主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促农增收,增添振兴干劲
“只要牛吃的饱,膘往牛身上跑”。清晨,张明洼村村民柏连生早早来到黄寨镇锦成种养殖农场,开始清理牛舍、拌料喂牛,忙得不亦乐乎。“利用农闲时间在这里工作,既能赚取每月4000元的收入,也不耽误照顾家庭,”柏连生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崇信县坚持把发展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全面推行“国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户流转、租赁、承包土地种植饲用玉米,带动灵活就业超3000人,年户均增收5300元。
崇信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朱元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引育并举、全链发力”策略,着力破解精深加工、高端市场开拓等产业链短板,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的道路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让这一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通讯员 高亮 图/文
- 2025-09-24玉门:戈壁滩上结出“产业硕果”
- 2025-09-24高台:丰收节里“农”味浓 瓜果飘香引客来
- 2025-09-24泾川:万亩致富果 开园俏上市
- 2025-09-24灵台: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