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祁连山下丰收图——张掖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9-23 09: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祁连山下丰收图——张掖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甘州区靖安乡靖平新村面貌。王将

甘州区靖安乡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草莓种植区。王将

甘州区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王将

高台县南华镇农户采收葡萄。王将

高台县合黎镇晾晒辣椒

甘州区沙井镇南湾村华瑞恒祥万亩制种玉米种植基地迎来丰收。王将

  陈海 王将 乔伟

  金秋时节,绵延千里的祁连山间,黑河水奔流不息,默默滋养着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大地。这片绿洲沃土之上,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沉甸甸的穗子在风中轻摇,如同律动的音符;斑斓的田野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成一首壮美的丰收乐章,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广袤田畴上徐徐铺展。

  今年,张掖市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牵引,聚焦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核心区,深入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大行动”,着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物理、技术、加工转化、资源价值衍生、市场化品牌化、深化改革“六个空间”,全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势头持续增强,呈现出集聚发展、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48.63亿元、同比增长6.6%,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9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38元、同比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6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

  筑牢根基 绘就粮油秋收好“丰”景

  丰收张掖,生机勃勃。8月,民乐县南古镇毛城村800亩连片小麦种植基地麦穗个个饱满,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往返穿梭、机声隆隆,“吞”进麦穗,“吐”出金灿灿的麦粒,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今年,民乐县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做到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不断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播种面积达26万亩的小麦颗粒归仓。

  今年以来,张掖聚焦“稳面积、提单产、强科技、促转型”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今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18万亩,占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任务的106%。

  在稳面积的基础上,张掖市坚持把深挖细掘单产潜力作为粮食增产的关键,狠抓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结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初设33.91万亩、评审24.93万亩、批复1.03万亩,秋收后可全面开工作业;坚持以智慧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已建成五个墩村种业小镇等智慧农(牧)场10个、神农菇业食用菌等数字化无人农业工厂(农场)4个,全市智慧控制农机精准化作业率达到40%以上,设施农业示范点智慧控制滴灌和环境控制技术配套率达80%以上。

  智慧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实科技手段。

  今年,临泽县板桥镇西湾村对已建成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实施设施智能化提升,建设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2565亩。该项目通过田间感知监测、平台收集分析、精准调控管理,实现农田设施智能化统护、灌溉施肥过程精准化统管。

  经测算,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亩均比普通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节水50立方米、节肥20%、省工50%,亩均节本增收200元,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张掖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获全省唯一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称号。

  优化生态 合力打造现代种业发展高地

  首批张掖玉米种子和马铃薯种薯出口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丝路农业合作的“新名片”;全国玉米制种智能化少人化管理作业技术装备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2025年第三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进会等全国性会议在张掖召开……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张掖地处北纬38°农业“金腰带”,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且水质优良,为种子生产提供了适宜环境。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张掖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重要的粮油瓜菜生产和种子良繁基地,山丹县、民乐县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在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18台自走式制种玉米收获机在千亩玉米制种基地集中“亮相开工”,所到之处,一根根秸秆被粉碎还田,完整的玉米棒被倒入运输车舱;收获的玉米纷纷“涌进”各种子加工企业,登海、华瑞恒祥、天宇等近百家种子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加工玉米优质良种,为满足来年全国26个省市的春耕、春播生产需要做准备。

  “可以看到,这款收获机从收获质量、种子破损程度以及田间散落方面都做得很好。尤其是现场剥开苞叶后仔细观察,基本没有对种子造成破损。”甘肃亚盛种业中垦玉公司总经理雷金宏表示,有了收获机助力,每亩能节约成本220元。

  目前,全市构建形成了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等种业多元化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市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40万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左右,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5%以上。

  今年以来,张掖市聚焦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持续打响“张掖有种·种天下”名片,组织召开“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合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座谈会。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提升基地水平、强化财政扶持等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农户收益,支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做强品牌 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连日来,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内,西蓝花、娃娃菜等绿色蔬菜正在采收。冷库车间,一箱箱打包好的蔬菜被陆续发往南方市场。

  “我们的一棵西蓝花卖3.9元,一棵娃娃菜卖2.6元,实现了从‘按吨卖’‘按斤卖’到‘按颗卖’。”马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兆存说。

  近年来,马站村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由村集体公司张掖市兆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牵头,打造马站有机果蔬庄园。目前,已认证有机蔬菜基地3600亩。其中,今年新认证2400亩。娃娃菜等5个单品获得有机蔬菜认证。

  同时,村集体公司还与芸岭鲜生、世纪椿芽等企业合作签订有机订单,有机蔬菜销往国内600多家中、高端超市和新零售电商平台。今年6月,该村被正式授予“中国生态有机村”。

  张掖市紧盯建设河西走廊设施蔬菜产业带,择优遴选建设有机蔬菜基地市级示范点5个,全市有机蔬菜面积达到2.64万亩,36个单品获得有机蔬菜产品认证,有机蔬菜产品基地面积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张掖市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核心区,通过持续拓展现代农业“六个空间”,“金张掖农优品”以优良品质得到了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普遍认可和青睐。

  张掖市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农的主导产业来抓。今年上半年全市畜牧业发展强劲,牛、羊、猪存栏量分别达到69.77万头、418.18万只、49.1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0.31%、1.43%、0.39%;出栏量分别达到14.64万头、197.25万只、47.0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9%、9.27%、0.15%;鲜奶产量达到19.61万吨,同比增长31.04%。全市畜牧业规模持续扩大,牛饲养量、出栏量均位列全省第三;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均位列全省前列。六县区全部进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

  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110万亩玉米种子、100万亩绿色蔬菜、120万头肉牛奶牛、100万亩优质饲草、860万只羊和100万亩特色种植业“6个百万”产业规模,是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第六大蔬菜供应基地,是全省最大人工饲草种植基地、第二大鲜奶生产基地、第三大肉牛养殖基地。

  农业品牌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张掖市全面谋划推进“1+N”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持续做响做亮“金张掖农优品”品牌。成功举办金张掖农优品进京推介会、张掖全国乡村振兴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活动,与京东集团、北京新发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采购商和经销商签约项目70项,签约金额106.23亿元。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63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252个。“张掖玉米种子”首次品牌价值评估达到192.4亿元;“张掖肉牛”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100强;甘绿松“娃娃菜”取得全国首张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

  张掖市持续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市新入库项目225项、到位资金86.2亿元,新增“升规”企业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1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90家,经营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家。

  可感可及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呀。”一提到村里开展的移风易俗活动,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的村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

  为杜绝大吃大喝、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张掖持续健全完善“一规四会”,广泛推广“晒被子·比孝心”“敬比赛夸”等做法经验,农村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意见和清单指引,组建区域化功能型党组织85个、产业链党组织22个,连续选派120名全日制本科学历优秀年轻干部下沉乡镇任职服务。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打造“邻里议事小院”4700多个,“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种子法庭、马背法庭等特色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率达98%以上。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分区分类、全域推进,聚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活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开拓性举措、原创性模式、引领性做法、标志性项目,努力为全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干出成果、蹚出经验、创出标准,成功建设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3个、省级乡村建设村210个、省级“和美乡村”7个……

  张掖市连续6年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被确定为全国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赋予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和重大责任。

  “要紧盯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有形有感’的特色亮点和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无形有感’的经验做法,认真观摩交流,提炼总结提升,既要看成绩、树典型,更要找差距、促后进。”张掖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清晨,在甘州区田间地头,村民王建军看着手机里到账的“雨露计划”补助短信,难掩笑意——这笔钱刚好能给读中职的女儿交上学费。

  今年,张掖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任务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压紧靠实行业部门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9%、99.96%。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水质合格率达100%。

  张掖市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实行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四集中”建设模式,建成甘州蔬乡庭院、临泽丰安家园等一批示范样板,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生态环境满意度稳步提升。

  激活动能 以深化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深化农村改革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在张掖,一场深刻的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从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到村集体公司化运营,从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到二轮土地延包试点,这条改革之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图景。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基地。随着制种产业快速发展,基地之间无序竞争、优势企业发展受限、农户利益受损等问题愈发凸显。

  为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张掖研究制定基地竞争性配置办法,综合考虑企业综合实力、带动能力、经营业绩、企业信用等要素,严格按照核实计划、企业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程序推进落实,每年竞争性配置100万亩以上优质基地。

  “以往遇上行情好的‘大年’,制种公司早就‘挤破头’了,甚至有些小企业会非理性抬价。现在,县里推行基地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好基地配置给到好企业,避免了一场‘抢地纷争’。”临泽县壕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德军说。

  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的实行,推动制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连升”。一批质量好、产量高的品种大面积推广,亩均产量达到441公斤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107万亩,种子发芽率和纯度分别高于国家单粒播种标准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精细加工水平由改革前的34.5%提升到70%,亩产值较改革前年均提高600元以上。

  近年来,张掖通过组建村集体公司、整合资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优质项目、实行专业运营管理等方式,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新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212个试点村累计成立村集体公司161个,开展农作物种植加工、畜禽饲养销售、农村土地发包等实体运营业务。上半年,全市试点村村均营收48.2万元,带动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26万元。

  在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方面,张掖市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77家,在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完成注册服务组织46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37万亩次,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张掖成功举办,甘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10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区,张掖市新大弓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随着改革深入,这片被誉为“金张掖”的沃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如今,行走在河西走廊的田野间,处处可见丰收的热闹景象。一个传统农区正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迈进,为各地农村综合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