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环县:药香浮动秋意里

2025-09-19 11: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时节的陇东大地,宛如一幅天地泼墨挥毫的壮美画卷。黄土高原褪去夏日的焦灼,梯田层叠如大地掌纹,塬峁起伏似浪,树叶正染上金黄,糜谷垂下饱满的穗子。

  在环县的梁峁沟壑间,最动人的景致莫过于那一方方错落分布的药田。秋风拂过,柴胡、板蓝根、黄芪、黄芩等中药材随风起伏,荡起层层灰绿色涟漪,清苦微凉的药香漫过四野,钻进农人的衣领、缠上发梢,悄然浸润着每位劳作者的心田。

  这缕药香,无关文人墨客的风雅点缀,而是环县人用十年光阴熬煮出的生活之味。

  它从肥沃的泥土深处渗溢而出,从饱满的药材根茎中自然析出,从药农沾满泥土的指缝间轻轻飘出,最终汇成一条真实可触的富民路。在这里,“草根变金”的乡村振兴故事,正伴着阵阵药香生动铺展。

  药田织锦:梁峁间飘起“致富香”

  “你看这板蓝根,外表已成熟,品相、颜色都好,长约40公分、粗两指,还分了10来个枝,再等半个多月淀粉更足,就能采挖了!”9月12日,秦团庄乡贾塬村种植大户范吉峰捧着刚出土、裹着新鲜泥土的板蓝根,笑意盈盈地向记者介绍。

种植大户范吉峰展示刚采挖的板蓝根

  今年前半年,有着20多年板蓝根种植经验的安徽人范吉峰,经实地考察发现秦团庄乡的土壤、气候极适种植板蓝根。他当即流转1200多亩地,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1000亩,并成立莉安药苑家庭农场,为跟种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技术指导,药材采挖后统一收购销售。

  “按目前长势,每亩至少收200公斤干货,预计亩收入2000元左右,总产值能达240万元。”谈及收成,范吉峰底气十足,“明年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到3000至5000亩,让更多农户跟着增收。”

  说起种植诀窍,他更是如数家珍:“板蓝根一年一收,比其他药材周期短、管护简单。关键要匀播,做好松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雨季防涝,天冷前必须采挖,绝不能受冻。”

  “上半年天旱,6月出苗后雨水好,光除草就雇了三次人,每次都要二三十个。”范吉峰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药田说。一旁正在除草的贾塬村村民武雪莉接过话茬,满是感慨:“去年试种50亩效益不错,今年又流转200多亩。从种到收都有技术指导,不用操心。我有空还来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块补贴家用,这日子很是踏实。”

  秦团庄乡地处环县北部,平均海拔1740米,气候适宜、地域广阔、土壤沙性大,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了中药材种植的“天然温床”。当地群众种植黄芪、黄芩多年,技术成熟、销路稳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秦团庄乡乡长王明介绍,目前全乡中药材留存面积6000余亩,主要种植黄芪、黄芩、板蓝根等,每年可提供100个稳定用工岗位,工期60天以上,为弱劳动力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同时通过科学配方升级产品,开发出黄芪养生茶等特色产品。

  镜头转向虎洞镇贾驿村,大片平坦土地上,连片的柴胡植株随风起伏,翠绿中带着些许灰绿的叶片层层叠叠,荡起细密的“绿浪”,细碎的淡黄色小花点缀其间,清新淡雅。凑近细闻,空气中弥漫着柴胡特有的清苦药香,微凉又沁人心脾。

  说起这里的柴胡,绕不开一个人——贾生汉。

  52岁的贾生汉,种了20多年柴胡,从最初小规模尝试,到如今种植700多亩,成了当地有名的“药秀才”和致富带头人。

  在他带动下,周边群众纷纷投身柴胡种植,逐步形成以贾驿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各村的中药材种植产销产业链。如今,贾驿村柴胡种植户从6户增至156户,种植面积扩至1.45万余亩,柴胡成了全村的“致富良方”、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我们这儿的水土特别适合种柴胡!”站在秋风习习的田间地头,贾生汉指着不远处的药田规划道,“打算在甜水镇、洪德镇各新增500亩,把规模再扩大些。”谈及种柴胡带来的变化,他笑容满面:“家里生活彻底变了样,给俩儿子买了房、买了车,还投了农资生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链式发展:从“草根”到“金品”的跃升

  随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环县中药材加工产业顺势崛起,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秦团庄乡街道旁的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内,五名工人身穿蓝色工服,趁着晴好天气,忙着分装、称重晒干的黄芪药片。

  “合作社依托全乡‘羊+产业’政策,主营中药材种植与初级加工。”负责人梁有堂介绍,合作社2017年9月成立,起初试种400多亩中药材效果显著,此后逐步扩大规模。

  “我们每年长期固定用工15人,除草、清泥、初加工这些阶段性活儿,年用工近200人次,大多是本乡脱贫人口,这正是合作社成立的初衷。”

  梁有堂说,今年他个人种了500亩黄芪、黄芩、柴胡、板蓝根,“本地气候土壤适配这些药材,药性足、药效高。在合作社带动下,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很高,今年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00多亩,只要后期无灾,肯定是个丰收年!”

  2023年11月,虎洞中药材加工厂建成投产,由当地种植大户贾生汉担任负责人。工厂与周边1000户中药材种植大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约12万元,直接带动1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这里不仅能完成药材清洗、分拣、晾晒等初加工环节,更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让中药材附加值实现“节节高”。

  在加工产业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尤为凸显。环县鸿康中药材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深耕甘草产业,兼顾多元药材经营,主营甘草收购、分级、切片,及其他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与出口业务。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900万元、工人230人、4个加工厂区,年加工甘草出口供货量达1000多吨,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

  而在洪德镇河连湾村,一处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扶贫车间同样一派繁忙,主要加工甘草、柴胡、板蓝根等道地药材。自2020年7月投产以来,车间加工的中药材持续走俏市场,年收入达13万余元,先后吸纳200多名群众务工,务工人员年人均增收1.5万元。

  作为传统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县的产业优势根植于独特的自然禀赋。

  其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境内山、川、塬交织,梁、峁、谷相间,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区域属环江流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且由南向北递减),为中药材生长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政策护航:中药材铺就振兴路

  如何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近年来,环县给出了明确答案。

  县上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为农民开辟了稳定增收的新路径,让中药材种植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

  在产业发展中,环县聚焦核心优势,将柴胡、黄芩、板蓝根、秦艽、甘草等道地药材作为重点培育品种。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产出的药材以产量高、有效成分足、药效强的显著特点,深受全国各地药商青睐。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在田面积已达14.8万亩,其中留存面积9万亩、新栽面积5.8万亩。据统计,今年年底中药材总产量可达1.4万吨,产值将突破2.95亿元,直接辐射农户0.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4万元。

  为确保中药材产业行稳致远,环县从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县上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县西北部建成小南沟乡许掌村、虎洞镇贾驿村2个千亩柴胡示范村,带动打造小南沟乡、虎洞镇2个万亩中药材示范乡镇,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带。

  尤其今年,一系列补助政策更给种植户吃了“定心丸”:对当年中药材留存面积需病虫害防治的,按20元/亩标准给予统防统治补助;对龙头企业当年建设的黄芪、黄芩、柴胡等优势药材种苗繁育基地,验收合格后按1000元/亩标准一次性补助;对种植主体当年购买的机械,按最高不超过30%的标准补助;对当年新建200亩至5000亩的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次性奖励1万至30万元。

  同时,持续发挥鸿康中药材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进种苗繁育企业,在洪德镇许旗村流转500亩地建设黄芪、黄芩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后可提供种植1万亩药材的种苗;还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各乡镇合作社也为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挑选优质肥料、组织外出学习,全方位提升药材产量与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产业效能,持续带动农民增收,为环县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力。”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常生锋表示。(郭海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