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甘沟桥生态产业园的“一棚三收”账

初秋的玉门市清泉乡甘沟桥生态产业园,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棚内人参果、无花果生机盎然。这座始建于2010年的产业园,如今不仅以温室托起农户“钱袋子”,更书写着一座大棚多重收益的振兴新账本。这背后,是清泉乡“与其借力发展,不如主动出击”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党建示范引领下,乡村组三级合力、联农带农闯出的增收致富路。
第一笔账:棚租稳收“基础金”
走进种植户李洁的温室,金黄圆润的人参果挂满枝头。“这棚是村集体的,我承包种植3个棚,每年交租金2000元,自己净赚4万元。”李洁说。在清泉村,像这样的承包户有6户,以“保底租金+利润分红”模式联营,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今年,产业园争取98万元衔接资金实施旧棚改造提升,对49座“高龄”温室进行墙体加固、通道整修。工程基本完工,焕然一新的温室更成了抢手资源。政府资金还撬动了农户参与热情,户均再投入1万元用于棚体改造,产业园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第二笔账:订单绑定“增值金”
产业园西侧的玉门市丰泉商贸有限公司配送车间里,工人们正将新鲜蔬菜装箱发车。“以前种菜没保障,现在村集体发菜苗、包销售。”何天祥展示着订单合同。由村集体提供适销菜苗,公司保底收购,他家两棚蔬菜年增收1.5万元。这种“村集体供苗+农户种植+公司包销”模式,让49户农民吃下定心丸,更解决了40座集体大棚的“空茬”难题。丰泉商贸公司,正是清泉村去年盘活合作社闲置资产、发挥党建作用牵头成立的。它立足服务国道经济,为周边企业、商户、百余户群众提供粮油果蔬供应,更打通了“出陇入浙”通道,与甘肃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对接,将特色农产品销往杭州、衢州等地,年营业额已突破100万元,预计为村集体分红8万元。面对运营难题,村集体雇用专业团队负责进购配送,自身则专注订单签约与账务核算,实现了村企高效合作。

第三笔账:务工转化“薪金”
下午4点,种植户李晨摘完自家大棚的人参果,转身走进商贸公司开始分拣工作。“早晚管自家棚,白天在公司上班,两份收入全年能挣5万多。”随着商贸公司业务扩张,产业园配套服务也在升级。村集体抢抓“农家乐”奖补政策,盘活生态搬迁废弃资源(水缸、石磨、木材等),在产业园西侧打造特色餐饮项目,开发民俗面点、人参果鸡、羊肉分割包装、渔业循环养殖等业态。 这些项目已吸引多家意向主体洽谈,村集体以场地、业务、管理等资源入股,采用“保底租金+利润分红”模式,预期年增收8万元。商贸公司加上配套餐饮项目,为产业园新增稳定岗位30余个,带动劳务增收超百万元。清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刚说:“农民变工人,月薪3000元,比过去单打独斗增收四成。”
站在新栽的700株松树下,产业园新的规划图徐徐展开,研学旅行基地正在平整土地,亲子农园的框架已初见雏形。清泉乡正持续盘活周边资源,计划利用产业园周边198亩耕地,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三期工程,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布局农产品产销、精深加工、研学旅行、仓储物流、文化体验项目,打造酒嘉及周边生态游、近郊行目的地。利用闲置农房,改造升级特色民宿、主题农庄、亲子农园,举办乡村音乐节、美食品鉴节,发展康养休闲农业。开发活水养殖、休闲垂钓、古木祈福、遗迹探寻、露天烧烤、摩托越野、房车露营等项目,写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清泉乡副乡长吕克玮指着远处的312国道说:“我们的新账本才刚翻开——年底民宿开业,来年音乐节落地,这条增收路要带着更多乡亲走下去。”
通讯员 谢欢 图/文
- 2025-09-03宁县:“小辣椒”“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 2025-09-03玉门:以蜜瓜产业为钥 打开乡村振兴“甜蜜”门
- 2025-09-03泾川: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 2025-09-03临泽:金秋好“丰”景 黄豆秋收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