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滴灌技术为万亩良田注入“智慧活水”

九月的敦煌,依旧被骄阳裹挟着热浪,大地在烈日炙烤下仿佛蒸腾着热气。然而在黄渠镇代家墩村的连片高标准农田里,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棉株舒展着枝叶,饱满的花铃缀在枝头,一片盎然绿意在烈日下愈发鲜亮。田垄间,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如脉络般纵横延伸,一根根黑色滴灌带化身“毛细血管”,将水分与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的根系......这场由现代节水技术带来的农业变革,正让这片曾见证丝绸之路繁华的古老土地,借着滴灌带里的“生命之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滴灌技术真是神了!水能直接‘喂’到玉米根须上,一点不浪费,再配上科学施肥,你看这苗长得多壮实,穗子都齐整整的。”种植大户朱昌坤站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随手拨开一片叶子,言语间满是赞叹,相比以前大水漫灌时,现在用滴灌整整省近一半!再加上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效率提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玉米归仓又快又好。高标准农田配上好技术,丰收稳稳的!”

“我们村建成的5955亩高标准农田,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配套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能根据作物需求,定时定量把水和肥均匀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际,不光大大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更实实在在促进了增产增收。”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监委会主任许新荣蹲在田埂上,指着土壤中密布的滴灌带介绍道,“就拿棉花来说,过去大水漫灌时,肥料跟着水跑,利用率不到40%,现在滴灌直接把肥送到根边,利用率能达到85%以上,农民种地真是省水又省心。”在不远处的棉田里,嫩绿的棉苗正吮吸着精准输送的水肥,舒展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通过“滴灌+保墒”模式,这里的棉花每亩耗水量仅为常规棉田的二分之一,而亩产却比过去提高了10%,真正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
这样的“精准灌溉”场景,正是敦煌市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生动缩影。随着全市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节水改造,曾经“大水漫灌浇透地,水流成河淌满沟”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以机采棉为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亩均灌水量由800m³下降低到400m³,产量达500公斤,玉米突破700公斤,节水率、增产率分别达到50%和10%以上,土地增值从以前的每亩300-400元,到现在的800多元,每亩增值400多元,仅次一项,让百姓每年从中获得红利近7000余万元,敦煌的“节水账”与“增产账”同步告捷。

为了让高效节水农业惠及更多农户,敦煌市打破乡镇、村组界限,对农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将昔日零散地块变为集中连片的沃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持续投入修建蓄水池、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水肥15.3万亩,修建蓄水池196座,管理房201座,配套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现定量定时灌溉施肥,将“浇地”转变为“浇作物”,农田的高标准建设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飞跃,目前高标准农田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0%以上。
让节水技术真正在田间扎下根,离不开专业技术支撑。市里组织的设备公司操作员与农技服务队把课堂直接搬到了地头,手把手教农户调节水压:“滴灌可不是把管子铺上就完事,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调整水滴速度。”农技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针对农户担心的设备维护问题,市上还牵线设备公司推出“田管家”服务,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检修,及时排除设备故障,确保滴灌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让农户用得放心。
行走在敦煌的田野上,节水带来的改变触手可及:田边的沟渠里,再也看不到昔日肆意横流的水迹。正在调试设备的农户们擦着额头的汗珠,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趣:“现在咱这浇地都得改叫‘给庄稼输液’了。”爽朗的笑声里,汩汩清流正沿着现代农技铺设的“血管”,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通讯员 唐囡囡 唐小艳 徐秀芳 邓燕
- 2025-09-02华亭:枝桠挂满无花果“甜蜜”滋味漫田园
- 2025-09-02平凉崆峒:林果飘香产业兴 “甜蜜经济”富百姓
- 2025-09-02敦煌:戈壁沙壤育金瓜 贝贝丰收富农家
- 2025-09-02临泽:机械开镰青贮忙 种养结合助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