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静宁:“五良”融合赋能 85万亩旱作农业丰收在望

2025-09-02 16: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九月,静宁县原安、三合、灵芝等西北部乡镇层层梯田中,旱作玉米棒穗硕大进入成熟期,洋芋块茎在土壤中悄然膨大,85万亩旱作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景象扑面而来。

  近年来,静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为核心抓手,持续激活旱作农业发展动能,提升粮食产量,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田间地头见实效 农户合作社增收有盼头

  “今年种的京科968玉米,棒穗比往年长一大截,亩产肯定将近2000斤!”在三合乡王湾村的旱作玉米种植示范带,村民李永永拨开玉米苞叶,看着金黄饱满的颗粒,满是笑意。他告诉记者,从种子、地膜到化肥,乡上都统一供应,关键生长期还有无人机帮着防治病虫害,有了这些保障,种地更有底气。

  同样满怀期待的还有界石铺镇荣原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鹏。“合作社今年覆膜种了250多亩玉米和洋芋,农技人员指导水肥管理,玉米预计亩产1800斤以上,洋芋能超4000斤。”王鹏介绍,120亩蜡熟期的粮饲兼用玉米已经开始机收,加工成青贮饲草销往周边肉牛养殖场,毛收入有望15万元。再有多半月,其余50亩玉米和80亩洋芋将完全成熟,今年合作社种植总收入将达到30万元,“这都是‘五良融合’给咱带来的实惠。”

  “五良融合”筑根基 全链条激活旱作农业效能

  旱作农业丰收的背后,是静宁县近年来对“五良融合”的持续推进。目前,全县11个种粮乡镇已完成1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的土地、配套的灌溉设施,让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稳产田”。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说:“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还为后续良种、良法的推广打下了基础,让旱作农业有了‘好底子’。”

  “良种”是丰收的关键。今年,静宁县全面推广玉米“京科 968”“先玉335”和洋芋“陇3““陇7”等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通过“良法”加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确保每个种植环节都有科学支撑。“从播种到管理,都有技术员指导,遇到问题随时问,咱农民也能掌握‘好技术’。”李永永说。

  “良机”与“良制”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静宁县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实现了耕地、播种、收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农机作业率超70%。在“良制”保障下,通过补贴地膜、提供机械、扶持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等政策,推动旱作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今年,全县高标准建成10个旱作农业示范带,14个千亩以上示范点,形成了“集中连片整流域推动”的发展格局,85万亩旱作农作物中,粮饲兼用玉米38万亩、洋芋47万亩,还在5个乡镇推广种植5.5万亩糜谷等特色小杂粮,加上夏收的20万余亩小麦,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27万吨以上。

  通讯员 田博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