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e法耀陇原丨兰州刘家堡派出所:无人机“飞”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5-09-01 15:54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夏末傍晚的兰州植物园里,树影渐渐拉长,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往出口走去。突然,一位老人踉跄着跑到正在巡逻的民警面前,声音颤抖:“我孙女不见了!刚才还在我身边,一转眼就没了……”天色正在变暗,这个占地面积超过500亩的植物园内林木葱郁,地形复杂,传统搜寻方式如同大海捞针。

  就在老人几近绝望之时,派出所无人机巡逻组迅速响应。一架搭载热成像功能的警用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暮色中展开网格化搜索。操纵无人机的辅警陈阳紧盯着操控屏幕,突然,一个微弱的热源信号出现在屏幕上——在园区中心的湖边,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移动。

  “找到了!”从接到报警到锁定位置,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无人机随即降低高度,用温和的声音安抚小女孩:“小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马上就来。”同时,民警根据无人机回传的实时画面,很快赶到现场,将小女孩平安送回老人身边。老人紧紧搂住孙女,泪水夺眶而出:“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这么快就找到了孩子!”

  这样的高效救援,正是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派出所运用科技赋能基层警务的生动写照。自2024年10月起,该所在全分局率先配备两架警用无人机及机场,依托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132N”现代警务机制,走出了一条“科技+机制”双轮驱动的立体防控新路径。近一年来,这些无人机已飞行500余架次,巡航里程超1000公里,从最初的“新鲜装备”成长为民辅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空中战友”。

  无人机要飞得好,关键还得靠人。陈阳正是所里第一位主动请缨的飞手。回忆起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时的情景,年近40的陈阳坦言有些紧张:“当时看到新装备,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够操作这么先进的设备,忐忑的是怕自己学不好。”

  在分局组织的专业培训中,他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飞行技巧,甚至在梦里都在嘟囔飞手术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顺利通过考核,还在季度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更难得的是,他还带动所里其他同事一起学习,2025年派出所又培养出两名飞手,组建起无人机最小作战单元。

  科技应用的真功夫,体现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2025年3月的一个下午,派出所接到紧急警情:三名儿童在黄河边玩耍时被困河心岛,正值黄河开河期,水流湍急,情况危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在派警的同时,立即指令无人机巡逻组赶赴现场搜寻。无人机仅用5分钟就发现了被困儿童的位置——三个小小的身影正蜷缩在逐渐被河水包围的滩岛上。通过无人机的高空喊话,民警不断安抚孩子们的情绪:“不要慌张,警察叔叔马上就来救你们!”同时,无人机实时回传的画面为救援指挥提供了重要参考。最终,在多部门协同配合下,三名儿童在30分钟内被成功救出。

  除了应急救援,无人机还在日常纠纷调解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陈阳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午后,他在用无人机巡逻时发现两个年轻人因为行车纠纷在马路上争执不休,眼看就要动手。“无人机当时在200米高空,通过镜头能清晰看到两人激动的表情。”

  他立即操纵无人机下降,开启喊话功能:“我们是刘家堡派出所民警,请保持冷静!巡逻民警马上赶到。”同时开启录像取证功能。与此同时,两人听到空中传来的声音后都不由自主地抬头张望,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不少。待地面警力赶到时,双方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说明情况了。“无人机的突然出现,既有威慑力,又有说服力,往往能事半功倍。”陈阳笑着说。

  在2025年兰州马拉松赛场上,刘家堡派出所的飞手们迎来了又一个挑战。他们加入分局无人机护航编队,需要与其他飞手协同完成高空巡航任务。“那几天正好遇上风雨天气,但训练不能停。”陈阳回忆道,“无人机编队飞行要求所有飞手同时打杆、同速飞行,飞机之间既要保持安全距离,又要维持立体队形。”十几个队员每天训练超过6小时,最终在赛事期间实现了“零失误、零差错、零事故”,用科技织就了一张坚实的空中防护网。

  从单纯人防到“人机互动”,从平面巡防到立体管控,刘家堡派出所正持续探索警用无人机与基层勤务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一只“天眼”,更是一个集侦察、指挥、预警、服务于一体的移动智慧节点,不断提升着公安机关的动态感知、精准处置和服务群众能力。在这个科技强警的新时代,无人机正用它独特的视角,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