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东西部产业协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正经历着从传统单向输血模式向双向奔赴格局的深刻转变,通过技术、品牌、市场以及数字赋能等多维度产业联动,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静宁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有利机遇,与天津武清紧密合作,以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坚持延链条、育产业,积极对接优质资源,把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抓手,在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作为静宁县“归雁工程”的重点项目,是一家集科研创新、良种生产、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企业,落户于静宁县工业园区东西协作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占地28亩,总投资6200万元,在2024年正式投产运行,公司现拥有种子加工车间4栋、研发中心及其他设备用房8800平方米、晾晒场1500平方米,配备自动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及专业设备仪器10余台(套),目前现有员工30余人。而这正是得益于天津武清区与静宁县东西协作共建产业园推动的结果。
五年前,静宁的土地盼良种;五年后,京首福种业让“好种子”扎根田间。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在静宁县建成“百亩万种玉米新品种筛选鉴定及玉米品种展示基地”,种植玉米种质材料11871份,集中展示玉米新优品种48个,探索构建了“西北—海南—东北”三位一体现代玉米育种体系,实现一年三季加代繁育,将传统6—8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3—4年。同时,建成的“天薯12号”“陇薯红1号”“陇薯20号”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生产马铃薯原种3000多吨;建成的“兰大211”“静宁系列”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推广种植7000亩小杂粮、4万余亩南瓜。
五年协作结硕果,一粒种子,不仅改变了土地,更点亮了静宁的乡村振兴路。特色种植创新模式开辟增收新路径,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良种推广、技术服务、就业帮扶等形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提供春耕技术、农资使用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通过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在田间地头组织实操教学培训,成功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许周介绍:“我们公司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积极开展联农带农,开展订单式培训8期500人次,提供技术服务220场次,吸纳县域就业400人次,带动马铃薯、玉米等产业链发展,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成为东西协作助推地方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东西协作产业项目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改变了产业面貌,更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端起了“产业碗”、吃上了“致富饭”。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将借助在“京津冀”及海南省等基地的有利条件,建成国内一流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繁育中心、先进的病毒、真细菌病害检测室,进行马铃薯脱毒瓶苗及原原种高质量生产。同时,积极推进玉米等农作物的品种的选育,丰富种业市场优质选择,满足多样化农业生产需求。
“县种子站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中投定点帮扶资金,投资1200万元,用于种薯组培中心、繁育基地和自动灌溉系统建设。项目建成后能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可实现年产脱毒种薯原原种300万粒,满足1000亩原种扩繁,预计产量达150万公斤以上,带动主产区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静宁县种子站副站长张辉说,通过积极对接科技人才帮扶团,深入企业良种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和现场培训。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东西部协作、中投帮扶、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等项目和平台,开展多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支持品种选育研发,对接转化科技成果,形成农技人员全程参与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模式。
如今,东西部产业协作正坚定地朝着双向奔赴的方向大步迈进,正以“精准对接、长效运营”的理念,推动特色产业“接力跑”。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静宁大地徐徐展开。
通讯员 司磊 罗瀚 文/图
- 2025-08-22静宁:早酥梨迎来丰收季
- 2025-08-22文县:“花药套种”结出“金银果”
- 2025-08-22庄浪:千亩花椒红 香飘致富路
- 2025-08-22临泽:大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