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花药套种”结出“金银果”

近日,文县铁楼藏族乡寨科桥村的建康农场里,五味子和牡丹共生共荣。五味子藤蔓间垂挂着玛瑙似的果实,紫牡丹饱满的籽荚在风中轻摇。这对“高矮搭配”作物组合,正是当地党委、政府牵线的“致富搭档”。
近年来,铁楼藏族乡寨科桥村以党建引领推行“花药套种”模式,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态花”结出了“金银果”。上半年带动村里10余户群众人均增收超万元。
“以前种小麦亩产千把块,现在50亩五味子套种20亩牡丹,光卖鲜果和牡丹籽就能进账十来万!”寨科桥村建康家庭农场负责人田建康指尖划过饱满的五味子果穗,青红相间的果实映得他眼角的笑纹。
田建康说,“乡上党员干部带着技术员在地头教技术,帮我们跑销路、搞加工,农场也逐渐走上正规了。”
铁楼藏族乡党委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白马河景区旅游党总支”,创新“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机制。党员带头试种、带头学艺,将零散地块整合规划,形成了“五味子爬架、牡丹铺地”的立体种植格局。
寨科桥包村干部杨鑫介绍,“这几年,通过向上积极争取政策扶持,邀请技术团队指导,才破解了农场的田间管理难题,打通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
“一颗五味子,能酿出三种效益。”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杨岁荣说,“建康农场开发的五味子酒已获两项国家专利,目前鲜果、果酒、酒糟等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达50万元,有效带动1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在建康农场,乡干部正和农户算着收益账。发现套种的紫牡丹更显“金贵”,其籽榨出的油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液体黄金”,每公斤售价最高达60元,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关键是和五味子套种,高低搭配不占地,土地利用率还提升了三成。”田建康说,“花期时游客多,花谢了收籽榨油,这地根本就没闲的时候。”
如今,铁楼藏族乡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 发展思路,成立“白马河景区旅游党总支”,实践探索“党建+文旅”“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寨科桥村的“龢合生态园”里“花海”与“药田”相映成趣,游客循着酒香和花香而来,在游赏美景的同时,既能亲手采摘五味子,又能品鉴牡丹籽油。这种“农旅+加工”融合模式,让“看花”“品酒”“购油”串成了增收链。
“上周接待了三批游客,现场卖五味子酒、牡丹籽油,就收入了8000多块钱。”田建康露出满脸喜色。
“党建牵着产业手,花果连着百姓心,我们要让花开得更艳、结得更丰。” 杨岁荣介绍,下一步,铁楼藏族乡将依托“龢合”农旅融合生态园,规划建设现代化牡丹籽榨油厂,把民宿、农家乐、特产店串起来,形成“赏风景、观民俗、住民宿、购特产、食山珍、品水味”全链条布局,让“花药套种”产业既美乡村“颜值”,更厚农户“钱袋子”。
党建引领发展,村子有希望,村民眼里更有光。田建康说,“等榨油厂建起来,旅游会更旺,就能带动更多乡亲发展,让咱寨科桥村既有看头,更有赚头!”
通讯员 刘玉玺 图/文
- 2025-08-21玉门:旧棚焕新颜 结出“共富果”
- 2025-08-21华亭:紫玉生金香沃野 甜糯玉米富一方
- 2025-08-21临泽:算好“牛菌肥”养殖模式绿色效益账
- 2025-08-21武都:小肉兔“蹦”出大产业 农民增收致富路更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