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小肉兔“蹦”出大产业 农民增收致富路更宽

兔笼排列整齐,一只只毛色光亮的肉兔正悠闲地吃喝、打盹儿,兔笼下的履带不时转动自动清粪。与传统养殖场不同,这里干净明亮,闻不到臭味。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的康大肉兔养殖场,工作人员穿梭在兔笼间,检查兔子生长情况并认真记录。这座2019年由武都区委、区政府引进山东青岛康大兔业有限公司联合兴建的养殖示范项目,如今已是甘肃最大的自动化肉兔养殖场。
自动化养殖,颠覆传统模式。康大肉兔养殖场的兔舍配套了自动供料和饮水系统、自动消毒防疫系统、温控系统、自动清粪系统等先进设施。这些系统可自动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重要参数。自动化养殖为肉兔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相比传统养殖方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大大改善了养殖环境。目前,该养殖场存栏种兔10820只、商品兔75300只。2023年上半年,武都区肉兔出栏量已达142.32万只。
东西协作,结出扶贫硕果。肉兔养殖产业在武都的发展,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2019年,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立足区内优势资源,组织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青岛康大集团与武都区合作共建了对口帮扶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在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示范园内建设兔场。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模式运行。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出栏50万只肉兔,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可直接带动贫困户50人就业。
产业带动,助力群众增收。肉兔养殖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从养殖、饲料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孙金强是肉兔养殖的受益者之一。2020年,在外务工的他选择返乡创业,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肉兔养殖培训,并用多年积蓄在安化镇曾街村修建大棚开始养殖肉兔。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掌握了养殖肉兔技术。目前他的养殖场有1500只种兔,可实现不间断出栏的循环模式,年出栏量达6万只左右。
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武都区各乡镇大力支持、鼓励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看中的正是肉兔养殖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特点。不少群众开办了家庭农场,并带动了周边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凝聚了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柏林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21万元产业资金成立了兴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已累计为2个村集体和89户农户分红21000多元。
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山区,从企业车间到农户兔舍,一条完整的肉兔养殖产业链已经在武都区形成,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力量。
通讯员 王玉娟
- 2025-08-20华亭:“煤都”转型 绿色产业园奏响“低碳”交响曲
- 2025-08-20金塔:节水农业润沃土 特色产业促振兴
- 2025-08-20华亭:深耕“蔬”适沃土 拓宽“菜”富之路
- 2025-08-20泾川:早熟“嘎啦”抢市场 订单直达地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