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e法耀陇原|酒泉金塔:网红“老王”乡音讲法理 调出基层和谐“新枫景”

2025-08-23 06:14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王卫科 宋芳科 程健

  在金塔县古城乡,60岁的王世军是乡亲们口中的“老王”,也是古城乡综治中心“老王调解室”的灵魂人物。这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和一套自创的“3456”调解法,成了乡里化解矛盾的“定盘星”。

  8月22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司法部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等13家单位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e法耀陇原”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采访活动走进金塔县古城乡,采访了来自乡村一线的调解员王世军,由于调解有亲和力,大家都亲切称他为老王。

  古城乡作为传统农业乡镇,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土地流转争议等基层矛盾时有发生。“这些事看似鸡毛蒜皮,可要是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激化成大矛盾。”谈起成立调解室的初衷,王世军直言,“咱乡里人讲究个‘情面’,我当了几十年村干部,对各家各户的脾气、乡情民俗摸得透,大家也愿意跟我说实话。”2023年,“老王调解室”正式挂牌,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老王的调解“秘诀”,藏在“3456”这串数字里。“分三类、记四要、把五关、用六法”,是他多年积累的“土办法”。遇到群众主动上门求助的“请求类”矛盾,他会先摸清事情来龙去脉,再凭着公道心说理;对上级交办的“交办类”问题,他从不急着表态,非得把前因后果查个清楚才做工作;若是通过信访、投诉反映的“报告类”矛盾,他更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调查、快处理,绝不拖沓。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讲究方法。”老王总结的“四要”口诀,乡里干部几乎都能背下来:发现矛盾要“快”,稳住场面要“准”,调查取证要“细”,解决问题要“活”。而“五道关”更是他化解矛盾的“法宝”——先当“出气筒”让双方发泄情绪,再用思想教育解开“心结”,接着用亲情感化拉近距离,最后搬出政策法律讲清利弊,调解后还得定期回访防反复。至于“六种法子”,从“冷却待机”到“多方联动”,老王总能根据矛盾特点灵活切换:碰上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就当“树洞”耐心倾听;涉及家庭矛盾,他就用“亲情感化法”勾起传统美德;遇到复杂纠纷,他便联合法院、派出所、乡综治中心“组团攻坚”。

  2023年10月,旧寺墩村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成了老王调解的典型案例。村民陈某搭乘同村陈某某的车去县城途中,因陈某某接电话逆行发生车祸,导致陈某重伤。法院判决陈某某赔偿123万余元,但除冻结的14万元外,剩余109万迟迟未履行。2025年2月,陈某上门讨要赔偿,陈某某因无力支付导致妻子离家,矛盾一触即发。“老王调解室”介入后,联合多方力量,用“案例参考法”给双方分析利弊,用“适度施压法”敲响“谈崩后果”的警钟,最终促成陈某某一次性再赔偿26万元,让这场持续两年的纠纷画上句号。

  如今,“老王调解室”已形成乡、村、组及调解室四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机制。2024年至今,老王参与调处矛盾75起,成功率达96%,真正实现了“一般纠纷不出组、较大矛盾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乡亲们说,老王调解矛盾讲究“三个一”:一张笑脸迎人,一杯热茶暖心,一套方法服人。他用“乡音”讲透“法理”,用“乡情”化解“心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价值。

  “调解室不能只靠我一个人。”面对未来,老王早有打算。乡里已选派两名有文化、有威望的年轻人跟着他学习,如今已能独立处理简单纠纷。下一步,古城乡计划将“老王调解法”总结成“调解五步法”“乡情说理话术”,在全乡8个村推广“乡贤调解点”,让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老王”。同时,定期邀请司法所、法庭的同志开展培训,让调解既懂“人情”更懂“法理”。“咱要筑牢乡村和谐的‘第一道防线’。”老王笑着说。

  如今,老王还从幕后到台前,通过“老王说法”栏目在网络直播间普法,以熟悉的乡音和乡亲们拉家常,让法律知识通过网络空间传得更广。

  “我们要接受新鲜事物,网络直播间里有需求,我就能当普法网络主播。”老王说,现在他也是“网红”,到乡里去调解,和群众走得更近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