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e法耀陇原丨南梁革命纪念馆里的法治印记

2025-08-19 18: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专题】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宋芳科

  8月19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司法部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等12家单位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e法耀陇原”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主题采访活动,在庆阳市华池县正式拉开序幕。

  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商业媒体平台及甘肃省内新闻网站的30余名媒体记者走进南梁革命纪念馆,探寻这片红色土地上法治精神的萌芽与发展。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陕甘宁三省交界的华池县,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更是红色法治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步入纪念馆,圆形穹顶中央的党徽熠熠生辉,23枚小红星象征着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的23个苏维埃县级政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据了解,二十世纪初期,因列强入侵、军阀混战,陕甘地区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的火种悄然生根发芽,最终燃遍了整个陕甘大地。

  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件件珍贵文物,记录了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逐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并尝试进行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

  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标志着这片红色土地上有了正式的政权机构。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了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其中不乏对法治建设的初步尝试。

  “边区当时就明确规定了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的严厉措施,这体现了革命政权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据介绍,这一规定,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初步践行,为后来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里,法治精神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法治文化。

  “参观纪念馆,不仅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惊喜的是,看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来源。”中国法院网记者魏悦难掩激动。

  站在“马锡五审判方式”展板前,魏悦轻抚那些黑白照片,仿佛触摸到1943年陇东大地的风烟。她说:“非常荣幸来到庆阳这片红色热土,走进这里,仿佛能感受到马锡五把国徽背在背上、把法庭设在炕头、把公平正义写进老百姓心坎里的画面。”

  回望历史,马锡五审理“刘巧儿”婚姻案时,为弄清真相,曾徒步120里山路,走访28户乡亲。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红色法治不仅是法条与程序,更是‘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的厚度。”魏悦如是说。

  而今,在陇原大地,“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法庭”的流动审判车,已然把国徽带到了田间地头、带到草原牧场。

  放眼今天的甘肃,红色基因在一代代法院人手中接力,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从“炕头调解”到“云上审判”,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颗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心。

  “我们一定要好好把革命老区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每一次耐心的调解里、在每一份温暖的判决中、在每一位法官走向群众的脚步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南梁精神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转化为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