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从实验室到田垄:新农人王小静的科技丰收记

2025-08-20 10:2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嗡——”深蓝色的轨道小车穿过一排排树丛,忠实地将整筐整筐的西红柿送到王小静面前。7月7日,新一批西红柿收获的时节,酷暑的热气并不能阻碍农人们的脚步。收下来的果实个个圆润饱满,残留着茎叶的清香,在眼前堆成一座红色的小山。对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农户们而言,四档遥控轨道车是个毫不稀罕的玩意儿,同水肥一体化设施、棚内环境站、智能放风系统等一样,都只是服务于日光温室大棚的一环。借助这些设备,大棚成了个神奇的点金指,吞入涓滴成河的水肥养分,报以源源不绝的佳果甘珍。

王小静检查西瓜生长情况

  王小静就有11座这样的大棚。自2023年以来,这五十亩田地结出了无数的西瓜、甜瓜(在当地又称“小瓜”)和番茄,成就了“西小番”采摘园的名号。一排排的田垄向北延伸,类似的大棚看不到尽头,但在所有种植户中,王小静有一个不太一样的身份:西北农林大学硕士毕业生。2016年,她从实验室中走出,成为一名农学推广硕士。经过近十个年头的探索,无论走到哪里,她身上始终带有求学经历给予的烙印。为什么最终选择在河庄坪镇安家?“西农合作站”是个必然会被提及的答案。

  2018年,随着中央几份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文件的颁布,河庄坪镇政府响应号召,以“变废为宝”的思路打响耕地保卫战。同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当地达成合作协议,让科学数据与乡土实践紧密相融,成为这场“保卫战”中最可靠的援军。他们搭建周周开讲的农业课堂,为农民提供便捷好用的技术武装;他们帮忙引进新种子和肥料,助推承包大棚的农户走出第一步;他们派出一批批学生来到乡镇,补足技术、管理、宣传等方面的人力缺口;他们建立“山仑”院士工作站,为河庄坪镇量身定做规划图,成为校地合作的样板。他们还在田间立起一块高高的绿色地标,人们一转过土坡小弯,便能看见一排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河庄坪镇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王小静和西农招牌

  王小静的大棚就在这块招牌的下方。无论寒暑,她总是来回穿梭于这几片大棚中,修枝剪叶、去腐保果。她的亲力亲为来源于对农业事业的热情:“第一次干,什么技术都是要找到最好。”早在读大学时,王小静就对滴灌、覆膜保水等技术项目有所钻研,深入一线后,过往的经验被她打包带进了大棚中。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瓜果争先恐后地一茬茬长出来,带来丰收的同时也让种植户像个转来转去的陀螺,一年四季不得空闲。王小静一面雇来人手帮忙,一面继续钻研。为了攻克病虫害的难关,她平时没少向西农的专家教授们请教;西农在这里的试验田,也在大家的共同照料下安度春秋。

王小静清理棚内环境

  “母校诚朴勇毅的精神一直熏陶着我。”提笔写就毕业论文时,王小静在致谢部分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毕业后多年,周围人很少听她提起这个校训,只见到一条条翠绿的藤蔓攀上引绳,蔽日遮天。正值丰收,采摘园又要迎来一批客人了。从当天早上开始,王小静就在田垄间穿梭,扫走了积水,摘掉了烂叶,指挥着调节棚内温度。在她前行的方向,饱满的果子已经结了出来,压弯了枝条。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羽晴、2024级研究生李宇新;指导老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