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榆中融媒:打造百姓“会客厅” 服务群众“零距离”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连接信息传播、公共服务以及基层服务的重要桥梁,肩负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榆中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杨淑一说:“我们守着最基层的传播阵地,让信息和服务真正触达民众,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榆中县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榆中融媒”)选择了主动行动,以现实问题导向,立足本土、深耕服务。
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榆中融媒拥有了获取鲜活素材的天然优势。深知当下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性,榆中融媒始终坚持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生活万岁》系列短视频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做《生活万岁》就是想挖掘城市烟火里的坚韧与温度,用小切口呈现真实可感的大民生。”杨淑一介绍,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镜头聚焦了一位卖气球的聋哑奶奶,拍摄团队起初并未察觉她的身体状况,直到送照片时才得知。谈到这位奶奶,杨淑一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触动:“奶奶非常乐观,她会写字,会用手语和家人视频,还有一只忠诚陪伴的小狗。我们交流时,奶奶像介绍‘家庭成员’一样,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狗狗。”这份真实温暖的记录,感动了许多网友,还获得了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的转发。

卖气球的奶奶 受访者供图
榆中融媒不仅关注微观故事,还紧扣县城发展关键期,积极搭建党政机关与民众之间对话平台,策划推出《有解思维·起而行之》访谈节目。节目邀请县级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基层群众代表进行深度对话,走出演播室,深入现场,围绕发展痛点,力求为民众答疑解惑。
“‘有解思维’的核心,就是要把话筒递给需要被听见的声音,把解题的思路摆在台面上。”杨淑一强调,节目力求剖析问题根源,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政策解读更贴近民生,回应群众关切,确保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畅通。
与此同时,榆中融媒凭借毗邻省会的区位优势,积极链接外部资源。2024年,公益活动吸引了杨澜、陈行甲、俞敏洪等人到访榆中县和平中学,榆中融媒深度参与了活动的记录与传播,将外部关注转化为本土发展的助力。正如杨淑一所言:“榆中的特殊区位带来了双向互惠的可能,如何更好地借力发展也是我们持续探索的方向。”

杨淑一采访杨澜 受访者供图
此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榆中融媒并未放弃广播与电视这一传统阵地。广播与电视仍是覆盖基层的重要传播方式。
通过白虎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榆中融媒为民众免费提供15套电视节目及8套广播节目。电视信号覆盖了数字技术尚未触及的偏远地区,让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清晰了解国家大事和身边新闻。而广播则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乡音使者”,在手机信号中断等突发情况下,更能成为第一时间传递消息的渠道。

白虎山广播电视转播台 受访者供图
杨淑一抚摸着广播调音台,坚定地说:“服务好这一方百姓,才是我们西部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的意义。”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纪梦欣、陈鹤鸣;指导教师李晓灵、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8-05华亭:红牛产业奋蹄疾驰 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 2025-08-05华亭:“煤都”绿色蝶变 产业转型向新
- 2025-08-05玉门:葵花向阳铺就致富路
- 2025-08-05灵台:优环境 兴产业 和美乡村展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