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战精神 西北师大学子用青春脚步丈量历史
作者:苏娟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尚季芳教授带领6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队,深入河西走廊腹地,展开了一场为期8天、行程千里的抗战遗址寻访之旅。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以青春对话烽火,挖掘这条西北国际通道上鲜为人知的抗战记忆。
永登:甘青公路上的生命线
7月12日,实践队首抵永登。地方文史专家祁重泰先生向师生们动情讲述:抗战烽火中,永登人民肩挑手扛,历尽艰辛修筑甘青公路,让宝贵的物资源源不断输入抗战前线。1939年,为保障苏联援助物资运输车队休整,永登县在西关赵和斋院内设立“招待站”(当地称“俄国站”)。尽管岁月流转,这座建筑已湮没于永登县团结街工商银行家属院附近的现代楼宇之下,仅存于文献字里行间,但永登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的坚韧与奉献,连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共同凝结为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与红色基因。

古浪与武威:铭记英烈 勿忘国殇
星夜兼程,实践队赶赴古浪。在庄严肃穆的古浪战役纪念馆,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向长眠于此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敬献鲜花。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让年轻的学子们深切体悟到历史学人的责任与担当。翌日,凉州战役纪念馆的缅怀广场、巍峨纪念碑与详实展陈,再次带来强烈震撼。当日下午,在武威市文史研究者石夫指引下,队员们伫立于昔日日军轰炸武威的遗址——今红色展览馆附近。眼前繁华街市,难掩历史创痛。石夫老师沉痛地指出:“高楼可以覆盖废墟,但覆盖不了民族的记忆。日寇暴行,武威之殇,必须永志不忘。”在武威档案馆,队员们查阅到珍贵的抗日阵亡将士名单;在民勤烈士陵园,他们再次向为民族捐躯的先烈致以哀思。为追索更多史迹,队员们凌晨搭乘火车奔赴山丹,一路颠簸中,“苦中作乐”成为这段青春征程的独特注脚。

张掖与酒泉:被遮蔽的角落与荒漠中的荣光
在山丹路易·艾黎纪念馆,队员们向这位为中国抗战和教育事业倾尽毕生的新西兰友人雕像肃然致敬。在张掖,随队陈老师凭借深厚学养与一手史料,带领大家拨开历史尘埃:抗战时期为保障援华“空中生命线”而建的大满飞机场遗址;曾是高金城烈士冒死救治红军伤员的福音堂医院旧址;以及肩负物资输送重任的黑河古桥。每一处发现都令学子们如获至宝。在酒泉,寻觅机场遗址的过程充满艰辛。队员们沿途多方探问,最终在今日酒泉西部啤酒厂区域确认其位置。细雨霏霏中,他们找到了曾为前线运送物资发挥关键作用的北大河桥。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嘉峪关外的茫茫戈壁中,师生们艰难寻获抗战机场遗迹——苏式风格的指挥塔、机库、营房轮廓依然可辨,荒漠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交织,无声诉说着和平的弥足珍贵。

玉门与瓜州:地下长城与精神丰碑
7月18日,实践队抵达玉门。“老一井”默然矗立——抗战期间,这口功勋油井日产原油三吨。在当时极端困难的运输条件下,石油通过汽车、驼队乃至人力,跋涉千里运抵兰州等地炼成汽油,化作前线战车与战鹰的血液,为抗战注入不竭动力。而深入地下68米的“693人防工程”,则展现了玉门人民惊人的智慧与战时动员能力,堪称“地下长城”。最后一站瓜州,尽管在档案馆收获有限,但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馆内,英烈们无畏牺牲的精神仍为队员们上了深刻一课。

一次震撼心灵的“活历史”对话
八天征程,跨越千里。对历史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严谨的田野调查与专业技能练兵,更是一场穿越时空、震撼心灵的“活历史”对话,一次家国情怀的深度淬炼。他们曾在深宵灯火下整理资料直至凌晨,为航拍记录遗址累到直不起腰,也曾在颠簸的火车上倚立而眠。艰辛之中,信念弥坚。队员们在触摸冰冷遗迹时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在追寻先辈足迹中明晰了自身的使命。
河西走廊的抗战遗迹,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见证,是伟大抗战精神与红色血脉的载体。西北师大学子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的视角打捞记忆,不仅为尘封的史实增添了新的注脚,更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传承历史、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 2025-07-2112所高校共同成立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联盟
- 2025-07-06兰州城市学院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2025-07-07玉门:孜然玉米巧套种 拓宽农户致富路
- 2025-06-19【甘快看】甘肃政法大学:用“有温度”的思政课为毕业生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