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飞地”模式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盛夏时节,灵台县独店镇张坡村的“飞地果园”里,青柿压枝、蜜桃低垂,梨果隐现绿叶间,清甜果香伴着山风漫过田野。工人们躬身锄草、踮脚套袋,草帽身影与智能驱鸟器的鸣响交织,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田园交响曲。这片焕发新生的果园,正是昔日集体经济“薄弱村”张坡村,通过跨村“飞地合作”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局的生动实践。
昔日“薄弱村”:从“试种艾草”到“借地突围”
时任张坡村党组织书记马骥刚到任时,面对的是产业支撑薄弱、收入渠道单一、债务化解压力大的现状。这位皮肤黝黑、脚沾泥土的年轻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寻找答案,最终抓住镇里扶持艾草产业的契机,带领村民流转二十多亩土地试种“谧艾”。今年头茬艾草收益较好,让村集体尝到了产业甜头,但马骥却有着更深远的考量:“艾草收益有限,集体经济需要持续动能。”
转机在2025年悄然降临。张鳌坡村因聚力发展4A级景区和中医康养主业,分身乏术,其精心培育的部分采摘园面临管理乏力、减产减收的风险。在此情况下,独店镇党委政府精准牵线,需求互补的两村创新性达成“飞地协议”:张鳌坡村提供土地资源,张坡村负责全程运营管理,收益全归张坡村集体。一纸协议,让“无地可用”的张坡村迎来破晓——“借地盘活”的蓝图照进现实。
精耕“飞地园”:科技赋能与立体种养激活“沉睡资源”
接手果园后,张坡村成立管理专班,用“绣花功夫”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从精准拉枝整形、科学套袋防护到测土配方施肥,每一项都一丝不苟。精细修剪确保林间通风透光,果实套袋使虫害损失减少约30%,测土配方让养分“精准滴灌”;创新推行“果树+大豆”套种模式,既提升土地复种指数,又借大豆根瘤菌改良土壤。新架设的防护围栏与全天候智能声光驱鸟设备,构筑起“地上有篱笆、空中有声光”的立体生态防护网。
果园的接管,让管护人员增加了务工收入。“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安心、踏实!”正在喷洒药剂的村民王开明笑容里满是欣慰。截至7月底,果树长势已超预期,今秋将迎来归属张坡村集体的首茬“金果子”。
“飞地模式”的共赢账:从“借地生财”到“协同发展”
“飞地模式的精髓,是‘1+1>2’的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马骥算了一笔账:“张坡村的短板是土地资源匮乏,但管理经营有精力;张鳌坡村则拥有土地但短期缺乏管理力量,且其发展重心转向旅游康养。双方资源互补,使得原本可能闲置的果园,在张坡村的精心运作下,转化成为发展的“金钥匙”。经测算,这片“飞地果园”进入盛果期后,年净收益将提升至约3万元。马骥站在果园中,信心满满地展望:“村上有了钱,什么事就都好办了。”他透露,下一步,张坡村将着手精准对接外部市场,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以期将艾草和果品产业的收益蛋糕做得更大更稳。
如今,张坡村的“飞地实践”正探索独店镇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打破了行政村的地理边界和行政壁垒,让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那些同样面临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薄弱村”,量身打造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借梯登高”发展经验。
通讯员 王玥 王志文
- 2025-07-28民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07-25西和:大棚经济“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5-07-23灵台:以“牛果菜”为笔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 2025-07-15泾川:蟠桃优品+农旅融合 激活乡村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