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百年长庆桥蝶变记:从石灰漫水桥到甘肃首座“红色提篮”地标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王烁
在陕甘交界的泾河之上,一座红色钢构“提篮”正悄然成型。这座承载着近百年交通记忆的长庆桥,在拆除重建后,以甘肃省首座提篮式网状吊杆下承式钢箱系杆拱桥的身份,即将成为连接两省三市的新动脉。

百年长庆桥:从战火到重生的交通史诗
长庆桥的故事,始于1936年。一座石灰漫水桥横跨泾河,以“长庆安澜”之寓成为陕甘公路要道,更因商业繁荣催生集镇,地名与桥名自此交织。然而,1947年战火将其摧毁,1960年新中国重建后,服役60年的老桥在2020年因超期服役被限行。

“老桥是历史,新桥是未来。”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长庆桥项目质检负责人徐会厂感慨。2024年9月,服役近65年的老桥拆除,原址上,总投资7000余万元的新桥启动建设。这座主跨148米、全长310.6米、桥面最宽19米的钢箱拱桥,不仅刷新了甘肃公路桥梁跨径纪录,更以“提篮式”设计成为陇原大地上的美学地标。

毫米级挑战:绣花功夫背后的技术突围
“提篮式设计像女士手提包,下面宽、上面窄,远观如展翅蝴蝶。”徐会厂指着效果图介绍。这一灵动造型背后,是项目团队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主梁钢箱24节,拱肋(含拱梁结合段)钢箱26节,最长节段14.4米,最大吊装重量40吨。焊接时,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内,才能实现“天衣无缝”。
吊杆张力的“毫米级平衡”:通过BIM建模与应力监测系统,工程师对72根吊杆的张力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桥梁受力均匀。
焊缝的“零缺陷”控制:全程采用精细化焊接,对1600余条焊缝进行超声波检测,合格率达100%。
为突破技术瓶颈,项目团队还引入数智化手段,采用MIDAS软件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计算分析,结合项目特点及工期要求,对施工工序及索力进行了合理优化调整,最终实现“零误差安装”。

完美呈现:泾河之上崛起红色地标
新长庆桥的亮点,不仅在工艺,更在理念。为解决泾河行洪问题,桥墩全部避开主河槽,148米主跨一跨过河,成为甘肃首座“无墩桥”;红色钢构与流线造型,则与周边高速公路桥形成视觉呼应,被当地居民称为“泾河上的红色蝴蝶”。

目前,大桥主体已完工,进入路面铺设阶段,预计2025年底通车。届时,这座集交通、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提篮桥,将串联陕甘宁三地,为陇东能源基地与关中平原经济区架起新动脉。
- 2025-07-26民勤首届热气球嘉年华浪漫启幕 一起体验夏日梦幻之旅
- 2025-07-26五十五载逐梦蓝天 兰州中川机场让丝路与世界相拥
- 2025-07-26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堂 澳门青少年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 2025-07-252025西北零碳乡村发展论坛在兰州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