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老艺术”碰撞“新潮流” 榆中社火焕新路

2025-07-25 16:59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为榆中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之一,社火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最初以歌舞为主,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如今已成为榆中春节里最欢腾的节目。对当地人来说,社火里的每个角色、每段鼓点,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和乡情。但时代在变,这门“老艺术”也在寻找着它的“新活法”。

  “过去的服装,蓝长衫、黑裤、英雄帽,样式比较固定。”一位老艺人回忆道,而如今走进社火队,变化一目了然。舞龙队的金黄色服饰,用上了现代印染、刺绣等工艺,图案更加丰富复杂;丝绸,绵绸替代棉布麻布。粉色、紫色等亮色也被大胆加入。在2025年的榆中社火队,就有队员穿着醒目的白褂配明黄裤。

  服饰变化了许多,但一些传统元素依然被保留,有变化更有坚守。在上庄村,青毛狮子的制作,从夏日三伏天的泥塑狮头模型,到裱糊、彩绘、挽毛组装,每一步都凝聚着工艺人的用心。“我们又把青毛狮子弄起来。”筹办多年社火的丁述学话语里满是自豪。狮子头阔鬓浓,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威风巡游,古韵犹存。

  新形式在不断出现。2025年榆中春节社火巡游,队伍中就出现了装饰着精美彩灯和彩绘的“民俗彩车”,不仅有游街展示的环节,还有社会方阵将太平鼓与现代节奏编排结合,同时加入了各类趣味民间故事的串场。

  榆中社火的变化并不单单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参与者的构成上。早期传统社火角色如舞龙、舞狮、鼓手等均由男性承担,女性多在幕后做辅助性工作。“在中庄社,那些姑娘的角色都是小伙子戴着假辫子扮演的,叫‘假姑娘’。”丁述学解释道。

  在兴隆山村,一支专门组建的女子太平鼓方阵已连续多年亮相。鼓声齐鸣中,女子队员跃起、转身,动作利落,气势不输男队。丁述学表示,2025年的社火中,女性成员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男性。

  社火的变化不仅在台上,也延伸到了网络。过去,社火的传播局限于本地,观众多是村民和周边居民。而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形式,社火走出了榆中,走进更多人视野。在2023年的一次直播探索中,甘肃省非遗中心组织团队在榆中直播“马衔山秧歌”,接力播出9小时,吸引超42万人次观看。网上看社火直播的人,比现场挤着看的还多呢!”丁述学补充道。

  短视频更是凭借其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在抖音平台,“榆中社火短视频大赛”话题播放量达1645.7万次,许多热度视频播放量过万。很多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社火背后的故事,有的还愿意去学、去演。不少网友在网上评论:“太平鼓年轻人打才有气势”“看得人热血沸腾,也想去跳”。

  每年腊月,榆中的社火队员们就自发聚在一起排练。有时天不亮就出发,腰间别着手电筒上路。58岁的领队周凤兰说:“三天三夜不睡觉也要把社火办起来,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彭一淼、汉珏妙;指导老师李晓灵、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